天下
本篇對先秦時期各家學派逐一進行了總結性的批評,從而說明莊周學派的理論才是當時學術的高峰,其他學派對宇宙和人生的認識都不完整,各有局限,只能算是一方之術。此觀點雖然有偏頗,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看作是對先秦學術的理論總結。在此只選錄了有關關尹、老聃、莊周、惠施幾人的思想予以介紹。
一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①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②何由降?明③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④。”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⑤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⑥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⑦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⑧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⑨其明而在數度⑩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注釋】
①治:研究。不可加:不能再添加,無以復加。②神:神圣。③明:明王。④一:道。⑤宗:主宰。德:本性。門:途徑。兆:征兆,預示。⑥薰然:溫和的樣子。⑦分:名分。參:比較。齒:排序。⑧事:耕耘之農事。常:常業。蕃息畜藏:繁衍、生殖、積蓄、儲藏。畜,通“蓄”。⑨醇:借為“準”,效法。末度:禮法的末節。⑩數度:禮法制度。士:學者。搢紳: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行:行為法則。
【譯文】
世上研究方術的人非常多,他們都認為自己所得到的成就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古代所謂的道術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說:“無處不在。”若問:“圣人誕生于何處?明王從哪里出現?”回答說:“圣人有其降生的原因,明王有其成就的緣由,都根源于大道。”
不脫離大道本質的人,稱為天人;不脫離大道之精微的人,稱為神人;不脫離大道本真的人,稱為至人。以自然為主宰,以道德為根本,以大道為門徑,能預測到變化征兆的人,稱為圣人;以仁愛來施行恩惠,以正義來區分事理,以禮節來規范行為,以音樂來調和性情,充滿溫和仁慈的人,稱為君子;以法度來區分各自不同的名號,以名號來標明各自不同的實際,以比較的手段來驗證事物,以考察的方法來判斷事物,如同數一二三四那樣條理分明,百官就是按照這些來確定序列職位的;以耕作勞動為常務,以衣食為關注的首要問題,專注于繁衍生息和積蓄儲存,關注老弱孤寡的生活,使他們能夠得到撫養,這就是民生的道理。
古代圣人的道德不是很完備嗎?他們具備了圣人與明王的道德,取法天地,哺育萬物,調和天下,恩澤百姓,懂得大道的根本,掌握禮法度數,六合通達,四時通暢,大小粗細應時變化,無所不在地發揮著作用。古代道術明顯表現在禮法度數方面,在舊的法規和史書上有很多記載;那些記載在《詩經》《尚書》《禮記》《樂記》書中的,鄒魯之地的學者和官吏大多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詩經》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尚書》是用來記載事情的,《禮記》是用來規范行為的,《樂記》是用來調和性情的,《易經》是用來闡述陰陽的,《春秋》是用來講述名位職守的。這些學問散布于天下而在中原施行,百家之學常常稱引和講述。
二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①,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②是故內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注釋】
①該:完備。遍:全面。②判:割裂。察:“殺”音,破壞。
【譯文】
在天下動亂的年代,圣賢之道不再顯明于世,道德也無法得到統一。天下的人都以一己之私自以為是。譬如耳目口舌,都有各自的用處,卻不能相互取代;譬如百家的各種技藝,都有自己的專長,不過也只能適時而用。雖然如此,那些不完備、不夠全面的,都是一孔之見之人。他們割裂了天地的和美,離析了萬物的常理,離散了古人的完美道德,很難具備天地的純美,相稱于神明的形容。所以,內圣外王之道,暗淡而不顯現,抑郁而不發揚,天下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偏執于自己的方術。可悲啊,百家的學術走向一端而不知返回正道,必定無法與古人的道術相合!后世的學者,最為不幸的是看不到天地的純美和古人的完美道德。古人的道術將被天下人割裂。
三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①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②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④。芴乎若亡,⑤寂乎若清。同焉者和⑥,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⑦;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⑧。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⑨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⑩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fān)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chù)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注釋】
①本:大道的根本。神明:自然。②常有無:指常有與常無。太一:指道。濡弱:柔弱。表:外表。③在己無居:自己不存私見。著:昭著,顯著。④響:回聲。⑤芴:通“惚”,恍惚。亡:無。⑥和:和諧。⑦谿:虛而大,足以容納一切事物。下句中的“谷”與之同義。⑧垢:辱垢。⑨巋然:形容高大獨立的樣子。⑩徐:緩,從容而不慌張。費:耗神。巧:機巧,智謀。茍:但。咎:禍。削:侵削。至極:達到最高的境界。寂:原作為“芴”,根據《續古逸叢書》本改。神明:指自然。芒:通“茫”,茫然。忽:恍惚。謬悠:虛遠,不可捉摸。謬,虛。端崖:邊際。恣縱:放肆,放縱。不儻:無所偏黨。觭:通“奇”,一面。精神:自然。敖倪:即“傲倪”,傲慢。瑰瑋:奇特,華麗。犿:婉轉,隨和。無傷:不傷道理。:奇異。宗:道的宗旨。稠適:適當。稠,通“調”,調和。遂:達。解于物:從外物的牽累中解脫出來。不蛻:不脫離大道的根本。
【譯文】
以根本的大道為精妙,以派生的萬物為粗疏,以外物的積累為不足,恬淡無為,獨與自然融為一體。
古代的道術有屬于這方面的思想,關尹、老聃聽到這種風尚就欣喜不已。他們的學說建立在“常無”“常有”的基礎之上,以太一為主體,把柔弱和謙下視為外在形式,把內心空虛、不毀棄萬物視為內在實質。
關尹說:“自己不存私念,有形的事物各自顯現。”動如流水,靜如平鏡,動靜無心,好比空谷回聲。恍惚間猶如空洞無物,寂靜間好比清虛無有。相同就和諧,有得就有失。未曾跑在他人之前,而常常跟隨在別人后面。
老聃說:“知曉雄的堅強,卻秉持雌的柔弱,就能成為容納萬物的谿谷;了解事物的明亮,卻安于暗昧,就能成為容納天下的山谷。”他人都爭先,我自甘居后,這就是說甘愿承受眾人的垢辱。他人都追求實在的東西,而我獨自索求虛無,因為沒有積蓄,所以感到富足,富足得猶如財物如高山般堆積。立身行事,從容安閑,不耗費精神,無所作為,而譏笑天下耍弄智巧之人。他人都在追求福祿,我卻獨自委曲求全,說這樣做暫且可以免除禍患。以精深為根本,以儉約為綱紀,說:“堅強就容易毀壞,銳利就容易挫折。”對萬物通常是寬容的,不加以侵削,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了。
關尹、老聃,真可謂古代博大的真人啊!
寂寞虛靜而不露形跡,變化而沒有常規,死啊生啊,都與天地同體共存,與自然一起變化往來!茫茫然不知到哪里去,恍恍然不知從何處來,包羅萬物,卻不知道歸向何處。古代的道術有這方面的思想,莊子聽到這種風尚極為欣喜。他用虛遠、不可捉摸的學說,廣大而不可猜測的言辭,用放任、不著邊際的語言,時常放任發揮而不偏執,不以一端之見來顯現自己的學說。認為天下之人執迷不悟,不能采用莊重而誠實的語言來與他們交流,于是使用無心的卮言來敘述事情,隨時更新,符合自然的分際;引證先哲圣賢的重言來說話,使人信以為真;使用有所寄托的寓言來講故事,闡發深刻的道理。獨自與天地自然交往,而不傲視萬事萬物。不責問誰是誰非,而和世俗相處。他的著作雖然寫得奇特宏偉,卻婉轉隨意,不損傷文的道理。他的文辭筆法變化多端,但都奇異可觀。他的精神世界充實而沒有窮盡。上與天地一同遨游,下與超脫死生、不知終始的得道之士結交。他對大道的闡述弘大而透徹,深廣而曠達;他對大道的宗旨,可以說是把握得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盡管如此,關于順應自然變化和解除外物牽累的學說,他仍然有沒有窮盡的道理,這些道理始終不離大道的本宗,在茫昧恍惚之間,人們永遠無法窮盡它的妙理。
【智慧全解】
名聲來自踏實做事
莊子說:“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意思是說死啊,生啊,與天地共存啊,與造化共游俱往啊!
莊子認為死生與天地共存,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人的名聲也不是自己跑來的,而是在你的實際行動中得來的。
“名聲”不會隨便追隨誰,它會挑三揀四,覺得你忠實可靠,名有所值,才會甘愿追隨于你。所以做事情不能圖虛名,不能擺花架子,而要以追求實效為第一,這樣才是真正的做事精神。
有些人獲得了名譽之后,就不再發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種名譽就和實際漸漸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虛名。
虛名會使人放棄努力,沉睡在已經取得的名譽上,不思進取,最后將一事無成。中國古代有一個神童。小時候能過目不忘,吟詩作賦,被人稱頌,成為一時的名人,可是成名之后,沉醉在虛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學習,長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一樣了,他的那些天賦、才能也都離他而去了,一生無所作為。這就是虛名可以毀掉人生的例子。
圖虛名者是不能獲得大勝的,因為虛名誤事,不少有權有勢之人就是因為好大喜功而落得身敗名裂。
名譽畢竟是身外之物,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譽,而影響、損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名聲需要建立在實物的基礎上,不是隨便可以強加的。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時,切莫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了前進的道路,你應該毫不猶豫地撥開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用自己的成果獲得更多的榮譽。
【閱讀延伸】
名 相 魏 徵
隋朝立國之初,文帝制定的法律是比較寬平的。到煬帝時則使用嚴刑峻法強化統治,結果弄得“民不堪命”,造反蜂起。唐高祖在位時制定的法律,基本恢復了隋初的寬平。唐太宗特別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下令對法律再加修訂,有些條文進一步改重為輕,原來規定判處絞刑的某些罪,改為流放服勞役;判處斬首的罪人,要由宰相和六部尚書討論決定,須經過5次復奏才可執行,以免出現錯殺冤獄。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這是唐太宗規定的立法和執法原則。唐太宗本人雖英武過人,但也是凡人,也有激動生氣之時,因此,他便要求他的臣子多多提醒他。
貞觀初年,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被人告發,受到追贓和解職處分。他因自己是秦王府舊人,就向唐太宗求情,希望能得到寬大處理。唐太宗派人傳話說:“你是朕的舊部下,貪污大概是因為窮迫,朕送你100匹絹,你繼續當刺史,今后自己可要檢點才好。”這顯然是越法而徇私情。魏徵知道此事后,立即進諫批評道:“龐相壽貪污違法,不加追究,還要加以厚賞,留任原職,就因為他是陛下的舊人。而他也并不以自己貪污為罪過。陛下為秦王時舊人眾多,如果他們都學這個樣子貪贓枉法,就會使廉潔的官員感到害怕,影響吏治的清明。”唐太宗看過奏章,立即改正了對龐相壽的寬縱處理。
曾在隋朝任官的鄭仁基有個女兒,容貌美麗又富有才學,長孫皇后奏請把她聘為充華,唐太宗同意后,下了冊封的詔書。魏徵知道鄭家小姐已經許配了夫家,就進諫勸阻道:“陛下身居樓閣之中,就應希望天下百姓有安身之屋;陛下吃著精美食物,就應希望百姓也飽食不饑;陛下看看左右妃嬪,就應希望天下男女及時婚配。現在,鄭家女兒已經和人訂婚,陛下卻要將她納入宮中,這難道合乎為人父母的心意嗎?”唐太宗一聽,立即表示自責,決定停止冊封。但有人提出,鄭家小姐并未出嫁,而且詔書已下,不宜中止。和鄭家姑娘訂婚的陸爽也上表說:他和鄭家并無婚約。
唐太宗再次征求魏徵的意見。魏徵如實指出:“這是陸爽心里害怕陛下,才違心上表的。”于是,唐太宗重又下了一道敕令:“今聞鄭家之女,先已受禮聘,前出文書之日,未詳審事實。此乃朕的不是。”果斷地收回冊封詔命。
所謂伴君如伴虎,名相魏徵若只是徒慕虛名,大可不必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李世民上諫。他只需為表面的太平盛世歌功頌德,錦上添花即可。但魏徵卻以一貫的實在作風,遇事從不從自己利益出發,而是更多地辦實事,出實效,為江山社稷著想,為百姓謀利。百代之后,青史仍留魏相之名,不能不令我們深思!
四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chuǎn)駁,其言也不中。①歷物之意②,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③,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④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⑤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ruì)⑥;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⑦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dǐ)⑧也。
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弱于德,強于物,其涂隩(ào)⑨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⑩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dài)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注釋】
①舛駁:雜而不純。不中:不合。②歷物之意:觀察分析萬物的道理。③睨:斜視。④觀:顯示。曉:曉喻。⑤丁子:指蝌蚪。⑥枘:榫眼。⑦鏃矢:箭頭。⑧柢:根基。⑨隩:深曲。⑩充一:充當一家之言。駘蕩:放蕩。窮響:堵住響聲。形與影競走:形體跟著影子走,比喻本末倒置。
【譯文】
惠施的學問廣博全面,他的書多達五車,道術雜亂無章,言論多有不合道理的地方。他觀察分析事物,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為‘小一’。薄到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之遠。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處于正中的時候就是偏斜的開始,萬物剛剛生出就開始向死亡轉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稱為‘小同異’;萬物都是相同的也是相異的,稱為‘大同異’。南方既無窮盡也有窮盡,今天才去越國而昨天已經到達。封閉的連環可以解開。我知道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也在越國之南。因普遍地熱愛萬物,因為天地萬物是一樣的。”
惠施把這些命題當作偉大的真理,向天下人顯示,并讓那些善辯的人知曉,天下的辯士都喜歡與他談論這些問題。他們談論的話題很多,比如,卵中可能產生羽毛;雞有三只腳;郢都包括楚國;犬可以稱為羊;馬是卵生的;蛤蟆有尾巴;火不是熱的;山從口中來;輪子不沾地;眼睛看不見東西;所指的事物不能達到實質,就算對實質有所反映,也不能窮盡;用矩尺畫出的不是方的,用圓規畫出的不是圓的;鑿出的榫眼與榫頭不能完全吻合;飛鳥的影子不曾移動過;疾飛的箭頭在每一瞬間既是靜止的也是運動的;狗不是犬;黃馬黑牛加起來有三個;白狗是黑的;孤駒不曾有母親;一尺長的棍子,每天截取一半,一萬年都無法取盡。善辯之士用這些論題與惠施辯論,終生沒有完結。
桓團、公孫龍都是好辯之人,他們迷惑人心,改變了人的意向,能夠用口舌戰勝人,可是卻不能折服人心,這是辯士的局限。惠施天天用他的智慧與人辯論,專門和天下的辯士一起提出很多怪異的論題,上面所說的就是他們辯論的大致情況。
但是,惠施的口才,自以為是最優秀的,說:“天地是多么偉大啊!”惠施有雄心卻沒有道術。南方有位異人,名叫黃繚,詢問天地為何不墜不陷,風雨雷霆為什么會產生。惠施毫不推辭就予以回答,不假思索便立即應對,說遍了天地萬物生滅的所有原因。就這樣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仍然覺得說得不夠,又增加了一些奇談怪論。他把違反人之常情的事情當作真實存在的東西,以圖在辯論中超過他人而博得名聲,所以他與眾人不和。他輕視道德的修養,追求對外物的研究,走了一條狹隘而曲折的道理。從天地自然的大道來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好比是一只蚊虻,徒自勞倦,而對萬物有何作用!他充當一家之言還可以,若說比大道還珍貴,就很危險了!惠施不能以一家之言而止息,把心思分散在萬物的分析上而不厭倦,最終只落個善辯的名聲。多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蕩而不得于道,追逐萬物而不知回頭,這是用聲音阻止回聲,形體與影子競走,實在是悲哀啊!
【智慧全解】
思路轉個彎,換來好心情
《莊子》說:“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意思是說追逐萬物而不知回頭,這是用聲音阻止回聲,形體與影子競走,實在是悲哀啊!莊子認為惠施之所以最后無所收獲是因為只知追逐而不知歸真。這樣不僅失掉了自己的真性情,還會使自己處于一種困窘、郁悶的境地,實在是得不償失。因此,莊子提倡,人要學會智慧地生活,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時,不妨讓思路適時轉個彎,從而換回一個好心情。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假如你的眼睛總是盯著這些不如意,那你的生活將充滿了郁悶與煩惱;要知道風雨之后必然現彩虹,上帝關上了你的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著名漫畫大師蔡志忠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種橘子大而酸,一種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會報怨酸,拿到甜的就會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會慶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會慶幸它是大的。”有人或許會認為這樣做過于阿Q,是在自欺欺人。其實,生活變幻莫測、錯綜復雜,有的時候真的需要這種“精神勝利法”,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不糾結,不壓抑。當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物質極為豐富,同時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自己如果不會調適情緒,像惠施那樣只是一味地追逐、求取,只能讓自己活得更加疲憊,因此,我們要學會讓思路轉個彎,該放棄的時候要懂得放棄,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快樂。
【閱讀延伸】
我只看我所擁有的
在一次演講會上,一個女士站在臺上,不時地胡亂揮舞著雙手,伸長著脖子,大張著嘴巴,眼睛瞇起,狡黠地掃視著臺下的聽眾。她基本上不會說話,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別人根本聽不懂她在說什么。不過她的聽力特別好,只要有人猜中她的意思,她就會高興地大笑起來,拍著手,歪斜著身子向你走過來,遞上她的明信片。
她叫黃美廉,小時候因為得了腦性麻痹,而失去了說話的能力,肢體也失去了平衡。肢體的不便讓她的成長充滿了血淚與委屈。但是她沒有退縮,而是昂首面對,更加堅強地去奮斗。后來,通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她獲得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藝術博士學位,用畫筆描繪了生命的亮麗色彩。
看著她那不協調的肢體動作,有人笑,有人驚,更多的是感動。當她又一次歪歪斜斜地走到臺上時,有個學生怯怯地站起來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樣,你抱怨過嗎?你是怎樣看自己的?”
此話一出,全場寂靜,聽眾全都向那個問話者投去憤怒的眼神,在這樣的場合,竟然問這樣的問題,讓黃美廉情何以堪?
然而,黃美廉的臉上依然一片平靜,她從容地站起身,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字:“我是怎樣看自己的?”這幾個字她寫得很重,很猛,寫完她歪著頭看著大家,燦爛地笑了笑,然后回過頭,繼續寫道:“我很可愛;我的腿很長很漂亮;爸爸媽媽很愛我;我會畫畫,會寫稿;……”
這時,現場一片安靜,她回過頭來靜靜地看著大家,好大一會兒后又回身寫了一句:“我只看到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一時間,掌聲四起,久久沒有停止。黃美廉歪斜著身子站在臺上,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眼睛瞇著,顯得更小了……
很多人生活得不快樂,只是因為他們總是去想自己所沒有的,而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毫不在乎。俗話說知足常樂。只有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樂觀地過好每一天,生活才能快樂幸福。
上一篇:《莊子·大宗師》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天地》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