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韋莊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首詞的思想內涵可分兩個層次來理解與賞析。
第一層次先來欣賞它所描繪的“江南好”景致。江南,此指江浙一帶。大約自中唐開始,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由北方轉到南方,因此很多北方的文人都喜歡作江南之游,并寫下了不少歌詠江南風物的著名詩詞。別的不說,且舉白居易為例,他就一口氣寫了三首《憶江南》詞,使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自然景觀和那“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的江南風土人情,得以揚名詞壇。而本詞的作者韋莊,繼步白居易,寫了五首《菩薩蠻》詞,其中有兩首即明點“江南”之樂。我們現在欣賞的這首詞,就是其一。它所描繪的“江南好”景致,實際只有“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和“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然四句中短,卻已要言不繁、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江南的美麗風光與旖旎風情。先說前兩句:記得杜牧《江南春絕句》有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荀鶴《送人游吳》詩有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所以若要概括江南風光的總體特征,那就離不開一個“水”字。你看白居易所寫的“江花”與“江水”,杜牧所寫的“水村”與“煙雨”,杜荀鶴所寫的“水港”與“小橋”,以及后人形容江南景致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風入松》),就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而韋莊自然也深諳此理,他就化用白居易的“春來江水綠如藍”,凝鑄成了“春水碧于天”的新句;又從杜甫的“春水船如天上坐”(《小塞食舟中作》)句中得到啟發,進一步寫出了安臥于“畫船”之中側耳靜聽雨聲而入眠的悠然之樂。故而這兩句描寫可謂抓住了“江南”的特征,揭示了“江南”的“神髓”,于尺幅之中展示了江南春水浩淼的千里之勢,境界天闊,神韻悠遠。再說后二句:江浙一帶由于城市經濟的高度發達,因此出現了許許多多的酒樓妓院,這就使得江南的景致中又明顯帶有了“旖旎”與“富麗”的特種風情。這對晚唐五代的風流文人來說,更是椿艷羨不已、值得興奮的事。所以韋莊要寫江南之美和江南之樂,就不肯僅僅停留在作“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的“山水畫”式的描寫上,而更要作色彩遠加濃艷的“仕女畫”式的繪畫。于是,他就大筆一揮,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美人侑酒”的畫面:“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請看,當壚賣酒(實指陪酒女郎)的女子,個個都象卓文君那樣明媚如月,不信你只要看看她們伸出的潔白如霜雪的手臂就可明白了!這兒一則使用了恰當的比喻(以月比人),二則暗用了典故(卓文君),三則又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重點寫其雪白的手臂),緣此便把江南姑娘之艷美和江南風情之旖旎,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出來。所以一方面是自然風光美麗,另一方面是享樂環境優越,這就難怪詞人一開頭就要贊嘆“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了。而這種對于江南之美的出色描繪,自該是欣賞本詞的“重點”所在。
但是以上僅是第一層次的理解與賞析。而事實上,本詞卻還包含更深的思想內容,那就是思鄉而不能歸的痛楚心情。對此,就會涉及到本詞的寫作年代——有人認為是詞人晚年仕蜀后所作,有人認為他青年時代浪游江南時所作。本文不擬在此作深一步的探討,只想根據本詞所說的“未老莫還鄉”來作推論,那就是:詞人其時正當華年,正在江浙一帶漫游。他目睹江南無比富麗的風光,一方面是贊美不已,另一方面卻更加激起了對故鄉(陜西)的懷念。可是家鄉目前正值戰爭與動亂,又怎能歸去?因而只能發出“還鄉須斷腸”的浩嘆和“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自嘲。清人陳廷焯評此詞曰:“一幅春水畫圖,意中是鄉思,筆下卻說江南風景好,真是淚溢中腸,無人省得。”此數語就揭示了本詞第二層次的思想內涵。
上一篇:(五代)韋莊《菩薩蠻·洛陽城里春光好》原文賞析
下一篇:(五代)韋莊《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