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俠傳》
【本書體例】
宋梧剛著。40回,24萬字。花城出版社1986年5月版。
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被譽為“芙蓉國”的湖南省金銀坪地區,出了一個奇童,小名“乖乖兒”,聰穎超群,文采飛揚。只因家道衰敗,與孤母相依為命,不想又遇賊人迫害,遂遵母命棄文從武。原姓余,更名為“精武”。
余精武為學得絕世武功,不惜張榜求師,招來自然門師祖徐矮師。八年苦練,他將這峨眉異人傳授的上乘武功練就得爐火純青,并得“自然門精義”。
藝成之后,他憑一身絕技行走江湖。
精武身肩重任獨鏢走西南;初試鋒芒在絕虎山;痛打了欺民霸世的“鐵頭兒”;鏟除號稱“高原大煞”的黑店主;救出被劫持的弱黔女……從此名揚西南,卻也激怒了嫉賢妒能的綠林群賊。
“四大天王”為爭奪美女,圍殺大俠。精武有勇有謀,運用自然功絕技,血刃四賊。押寶送至春城大理,游俠的豪情已人所共仰,盜賊們則聞風喪膽。
二次走鏢,精武為“永勝鏢局”做事??傤^鎮西南楊威私下妒嫉他的武功,為掃除障礙,設毒計加害精武。大俠與鏢局中的五人共走西南,過了小九重、黑水渡,又到大九重。路遇種種險惡,一一攻破。同行的鎮西南手下鏢師馬上飛,因仰慕大俠為人,說出了實情,卻死于亂箭之下。為報此仇,精武深入虎穴,攻敗垂成卻中了毒箭。絕處逢生被藥農救活。
然而豺狼當道,魑魅橫行。精武覺得只手單拳已不能打盡天下不平。他痛感個人行俠之路的艱難。受師傅啟迪,應考留學,東渡日本尋求濟世良方。結識了宋教仁,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環球宣傳革命。震懾?;逝桑逃柫撕谑贮h,擊敗了美國拳王,并教習眾華僑子弟,顯威歐美……終于被譽為“東方大俠”。
《史記》中有一篇《游俠列傳》。而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焉”。那么,也就是說,真正的游俠,必然具有不失信,不背言,而能救人于患難,助人于窮困的條件,才能當得起“尚義任俠”四個字?!队蝹b列傳》中的朱家、郭解的仗義行俠,都是脫人于厄而不求知,救人于難而不望報。
《東方大俠》中的余精武,即是一個符合上述條件的大智大勇的俠士,他所走過的道路,是一個清末民初的愛國志士探求光明,報效祖國的道路。
余精武的成長過程,與自然門武功的師祖徐矮師的教導密切相關。這個象貌奇丑無比的老者,教授精武的,絕不僅僅是練就一身鋼筋鐵骨的武功,而是潛移默化當中融入了自己對亂世沉浮的人生觀。雖然他未親口講過這一道理,但五雷寺的住持智圓一語道破了天機:“貧僧知道你于師系沙門,藝學少林,深藏‘反清復明’之志。矮師雖屬道家,可無論之豐祖師下山御敵,或是狀元本師五岳訪賢,愛國皆是一旨”。
余精武同時繼承了矮師的武林道德。他知道假使一味好勇兇狠,恃強行暴,無原則地蠻干,那只是惡霸行為。相反的,真正的俠義之士,為的是除暴安良,天下公平。而“東方大俠”并未停留在這個基點上,他們目睹了種種邪惡勢力相互勾結,給整個民族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于是,大俠們重振武林,深究武學,為的是重振中華,尋求克敵制勝的道路。他們打擊懲治的矛頭,不僅僅指向武林敗類、惡霸鄉紳,同時指向凌辱中國人、不可一世的洋鬼子。這一點與現代武林史中的霍元甲、李小龍不謀而合。這便是特殊的環境下,時代賦與武林英雄們的一個特殊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尚義任俠”四個字已突破了俠士們的武林人格,而升華成為這個民族當時的共同國格。這也是所謂“救人于厄,振人不贍”的關鍵時候。
作者圍繞這一“愛國”的主題,行文中自然流露出了對本民族山水人物的熱愛。不但書名定為“東方”大俠,意在揚眉吐氣。且滿懷深情地描繪了如詩如畫的四海風情。尤其對源遠流長、神奇莫測的中國功夫的介紹,更是引人入勝。武術格斗場面緊張,拳路招數描寫逼真,真可謂酣暢淋漓。
上一篇:《丑劍客》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兩廣豪杰》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