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就郎宿,通夜語不息。
黃蘗萬里路,道苦真無極。
這首短歌描寫一個女子與情人久別重聚之夜的情景。前兩句是敘事,語、意平實,似乎信口而出,但概括力很強。這位女子不顧羞澀主動地“就郎宿”,一個“就”字,就描繪出她感情之熾烈,心情之迫切,并暗示了她與情人曠別久離這一層意思。次句“通夜”與“一夕”前后呼應,突出了“語不息”的時間之長。久別重聚,良宵千金,可她整夜喁喁不休,若非平日天涯隔遠,鴻雁書斷,又何至于如此呢?這兩句即事寓情,意在言外,涵含不露。后兩句緊承“語不息”,但在寫法上卻故意宕開,先插一景語“黃蘗萬里路”,然后借助諧音雙關,巧妙地將“語不息”的內容加以點破。“黃蘗”,樹名,枝干可以入藥,其味苦澀,六朝民歌中常用以起興,引出“苦”字;“萬里路”,即下句之“道”。“道苦”二字,既指黃蘗“苦道”,又用來暗指女子“訴苦”。也就是以“大道”之“道”,諧“道說”之“道”;以苦樹之“苦”,諧相思之“苦”。把女子整夜不休地向情人訴說的乃是郁結心頭之“苦”,明確而又含蓄,直率而又委婉地托出。所訴之“苦”,僅是相思之“苦”,抑或還有其它,并未明言,留給讀者去發揮想象,有悠悠不盡之妙。
詩中雙關諧音的手法運用得極為純熟精妙,恰到好處。根據漢語語音特點而形成的這一表現方式,在吳聲西曲中更形成了自己的表述特色:“上句述其語,下句釋其義,”兩句一組,第一句先述一事物(或動作、或情景),次句再申明補足其意,而雙關語暗藏于次句。這,即為“風人詩”,又名“吳格”。它較之一般的雙關語為難,往往基于活躍的聯想,而與全詩有機結合。詩中“黃蘗萬里路”一句,就不僅起了啟引出下句雙關語的作用,本身又以生動具體的景象給讀者以種種聯想。不正是這條“苦道”使有情人“天涯各一方”?它又不正是女子徹夜傾訴的“苦”的象征?啟下而綰上,同全詩境界融而為一,天衣無縫。加上末句雙關妙語,以感嘆的語調出之,更是余味無窮。詩寓巧思妙喻于平淡自然的語句之中,寫的雖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但讀來含意豐茸,雋永有味,顯然正是得力于此。
上一篇:《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陶淵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讀曲歌·吳聲歌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