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后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清無名氏撰,五十五回,成書于乾隆初年。現存最早的刻本為乾隆三年(1738)姑蘇綠慎堂藏板本,題“鴛湖漁叟校訂”,有繡像四十幅。又有《別本說唐后傳》,卷端題“姑蘇如蓮居士編次”,文字上較前本多有刪除。別本又多被分為兩部書,前半部題名為《說唐小英雄傳》或《羅通掃北》,后半部題名為《薛仁貴征東全傳》或《說唐薛家府傳》。
《說唐后傳》是《說唐全傳》的續書,取唐太宗登基后掃北和征東的邊境戰爭故事。前十五回寫唐太宗親征北番被困木楊城,羅成之子羅通校場比武奪得帥印,統軍北上救駕解圍。后四十回寫太宗欲征遼東,夢見自己被敵追趕時,一白袍使戟小將救駕。徐茂功圓夢,得知此小將為山西絳州龍門人薛仁貴。太宗命張士貴前往招兵,尋訪應夢賢臣。薛仁貴三次投軍都被妒賢忌能的張士貴阻趕,后得魯國公程咬金令箭才得以收錄,改名薛禮,充當火頭軍燒飯。太宗東征,薛仁貴出生入死立下十大功勞,全被張士貴冒功記在自己女婿何宗憲名下,并多次迫害仁貴。直到太宗海灘遇險,得薛仁貴相救,才真相大白。太宗拜仁貴為帥平定遼東。班師后,仁貴官封高爵榮歸,與妻柳金花、樊繡花團圓。
歷史上實有薛仁貴其人。《唐書》本傳載,薛仁貴出身貧民。貞觀末年,太宗親征遼東,薛仁貴應募為張士貴部將,以勇武聞名。遼東高延壽引二十五萬大軍來犯,仁貴穿白持戟突入敵陣,所到之處無不披靡。太宗在高處望見,遂加升賞。高宗時,仁貴又東征西擊,屢立戰功。在擊九姓于天山時,連發三矢,中三人,九姓余眾皆降。軍中流傳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升右領軍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年七十而卒,贈左驍衛將軍。
薛仁貴的發跡經歷富于傳奇色彩又很有典型意義。他的成功道路無疑是封建時代許多有血性的貧苦青年最憧憬的。《水滸傳》的英雄們是被逼上梁山,走造反招安的道路,一個一個結局悲慘; 而薛仁貴崛起于行伍之中,憑借自己的武功,得到高官厚祿,“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他的道路被統治者所提倡,比《水滸》道路要誘人得多。薛仁貴便成了平民百姓心中尊崇的英雄。經過宋代勾欄瓦舍中講說薛仁貴事跡,至少在元代,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已進入文字記錄的文學創作中。現存的明代《永樂大典》 中,便收有《薛仁貴征遼事略》話本一卷; 明成化年間有 《薛仁貴跨海征遼》詞話; 元明雜劇 《薛仁貴衣錦還鄉》、《賢達婦龍門隱秀》,傳奇《白袍記》、《定天山》等許多劇目都是演薛仁貴故事; 明代長篇講史說部中也出現了薛仁貴的情節。在幾百年講唱文學的基礎上,《說唐后傳》為集大成之作。從此薛仁貴更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續書和改寫本蜂起,戲劇曲藝又從 《后傳》 中再創造,使薛家將故事不斷在舞臺上搬演,至今不衰。村農野夫、市井走販也許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誰,但沒有不知道唐朝有個薛仁貴的。
中國古代缺少希臘荷馬史詩那樣的英雄史詩。和荷馬史詩相比,薛仁貴故事是極大的時空錯位,但在許多方面也有相似之處。二者作品中的英雄都是歷史上的英雄故事在口耳相傳過程中,不斷神化,情節更加奇特,人物性格按照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純化到極致。這些由廣大民眾自己塑造的人物將歷史人物理想化,而把那些不斷加上的虛幻的神話也當作歷史一起認同相信,從而顯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態。不過由于中國神話的無系統性,《說唐后傳》中的神祇顯得雜亂無序,缺少邏輯的信服力。
《說唐后傳》雖然明顯分為前后兩截,直到十五回才開始寫薛仁貴,但前十五回象話本的入話一樣,對薛仁貴的出場是有力的鋪墊,不是游離無著的閑筆。通過北征故事,使人看到貞觀天子的開國舊臣老的老,死的死,后輩小子又無十分出色者,時代呼喚著新的英雄出現。就在這時,太宗夜夢白袍小將相救,并留下四句詩跡,隱藏著自己的籍貫姓名,這給讀者留下興味盎然的懸念。這一懸念貫穿在薛仁貴征東的始終,波瀾迭起,具有強烈的藝術吸引力。
書中所寫薛仁貴馳騁疆場,巧擺龍門陣、三箭定天山、病挑安殿寶、海灘救太宗的戰功固然寫得有聲有色,花團錦簇,但使人回腸蕩氣感嘆不已的是他從一個窮苦雇農奮起而屢遭磨難的描寫。書中以不少筆墨寫他在這一歷程中的心境搖蕩,寫他的悵惘、悲哀、失望,甚至膽怯,他也曾不止一次地被嚇得“面如土色”“心驚膽戰”,難過得 “嘆息良久,眼中流淚。” 第三十一回寫他在空野澗水邊獨自對月長嘆:
弟子薛仁貴,年方二十八歲,欲待一日寸進,因此離家,不惜勞苦,跨海保駕征東。那曉得立了多少功勞,皇上全然不曉,隱埋在月字號為火頭軍。搖旗吶喊之輩,尚受朝廷恩典,我等有十大功勞,反食不著皇上酒肉,又象偷雞走狗之類,身無著落。妻子柳氏,苦守巴巴,只等我回報好音,恩哥恩嫂不知何日圖報,此等冤恨,惟天所曉。今見皓月當空,無所不照,何處不見,有話只得對月相訴。我遠家萬里,只有月照,兩頭剖割,心事無門可告,家中妻子只道我受享榮華在天子駕前,卻忘負了破窯之事,那知我在此有苦萬千,藏于懷內,無處申泄。今對月長嘆,誰人知道?
這些描述都極富人情味,和凡夫俗子蕓蕓眾生的心靈息息相通,讀來自然激起對英雄落難遭遇和悲憤之心的分外同情和共鳴。
薛仁貴的妻子柳金花在書中出場不多,但寫得也頗為生動。她是富家女子,因同情家中雇工薛仁貴天寒衣單,贈以紅綾衣,而被父親趕出家門,與仁貴在一寒窯中成親。送仁貴參軍后,她獨守寒窯十三年,含辛茹苦將一雙兒女丁山、金蓮撫養成人。薛仁貴在外另聘樊氏,榮歸后見了一雙兒女,卻疑心柳金花“窯中與人茍合生出來”。柳氏的生活和精神重負并不比薛仁貴輕松,她恪守封建道德安貧守節,從這一形象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婦女的美德和所受的精神束縛。后來在戲曲舞臺上經常演出的《汾河灣》一劇,就是以這些情節為依據,更加細致鮮明地塑造了柳金花這一形象,
《說唐后傳》雖經過文人的 “編次”、“校訂”,但依然保持著濃郁的說話藝術特色。那活靈活現的口語,明晰的故事線索,環環相扣的緊湊情節,表現人物的程式化手法,讀來仿佛置身于書場中,聽說書藝人講唱一般真切。第三十二回寫蓋蘇文坐馬出營了望唐營陣勢的一大段韻文是評書藝人運用貫口的實錄。那眾多音響詞的穿插、精彩傳神的對話,都可見戲曲和曲藝對這部作品的巨大影響。《說唐后傳》一書,又被大量搬演到舞臺上,也說明了它和戲曲曲藝的近親血緣關系。
《說唐后傳》 名為續書,實際上是以薛仁貴為中心的獨立的薛家將故事。《后傳》的續書《說唐三傳》又續寫薛仁貴征西和薛丁山樊梨花的故事,又一直寫到薛剛反唐、薛強興唐,形成一個薛家將英雄家族的大系列。
《說唐后傳》描寫薛仁貴的英雄業績與《水滸傳》、《說唐全傳》、《說岳全傳》等作品內容有雷同。比如,第二十四回薛仁貴探地穴被九天玄女娘娘召見,得無字天書等五件異寶的情節,與李逵探地穴、宋江遇九天玄女、程咬金探地穴等情節類似。這是在演唱英雄傳奇故事中,說話藝人和戲曲演員形成的表演熟套和程式的傳襲、借用。
不少論者認為 《說唐后傳》寫薛仁貴是羅成轉世、白虎星官下凡,他不但有奇異非凡的本領,而且在他有難時總有神仙前來解厄相助,這些都是荒誕不經的迷信糟粕。從今人的眼光來看,此論頗有道理,但在古代民眾的心境中,這些描寫恰恰表現了他們對英雄的崇敬,表現了他們不甘于窮困潦倒盼著出人頭地的愿望,表現了他們不怕困難的必勝信心和樂觀態度。這也是他們自己對現實中不能達到的欲望的渲泄和陶醉,“激起希望與野心的興趣” (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并給人以道德倫理的啟示和行為的準則。
單純從文學這一層面看《說唐后傳》,我們可以挑出它的雷同、程式化、摹仿、荒誕等等許多弊病,但如果從民俗的、文化心態的角度來看這一英雄故事的描寫,就可以發現它有著豐富的寶貴的蘊含。薛仁貴這一藝術形象編織了那些尚在默默無聞之中而想轟轟烈烈的人的美夢,引動了那些曾經轟轟烈烈的人的溫馨或苦澀的回憶,啟發了那些不想也不曾轟轟烈烈的人的沉思。總之,它以一個嚴肅的人生道路問題,打動讀者為英雄也為自己而哭而笑而嘯而歌,永久吸引著后世的人們。
上一篇:《說唐全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豆棚閑話》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