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一名 《北游記玄帝出身傳》。余象斗撰。凡四卷二十四回,成書于明末。有明建邑書林余氏雙峰堂梓行本,嘉慶十六年《四游記》本,道光十年《四游全傳》本,另尚有小蓬萊仙館 《四游合傳》本等。
書敘隋煬帝時,玉帝設宴會群臣,忽見九重天外南方巽宮劉天君家瓊花寶樹,毫光燦燦,金花盛開。玉帝欲得此樹而不獲,聞眾神言惟劉氏后代方可享用,遂以自己三魂中之一魂前去投生,名長生,得以朝夕供養觀賞寶樹。瓊花樹又名接天樹,本有七寶如來附體保護,此時因受不起玉帝后身的供養,前去三清殿向三清天尊請教。三清勸說七寶如來之一化為道士將其引至三清殿,由三清點化。受點化后的長生,隱于中界蓬萊山修行,饑食青松,渴飲甘泉,不覺已二十年。哥閣國王出獵遇長生,知為仙師,遂請至宮中供養?;屎笥裉霉靼菀?,心生眷戀,戲言愿生子得如其貌,致使長生頓生凡心,得病而亡,皇后亦病死。長生轉世為太子,名玄明,又娶皇后轉世的李香娘為后,遂了夙愿。玄明登上王位后,上界妙樂天尊化為道人前來指引,因傳位太子,獨自前往蓬萊山隨妙樂天尊修行。后誤允其師所化賣桃女結來生緣而破戒,須再投生,重行修煉。又投生為西霞國王之子,在母腹中居三年零六十日方始降生,名玄晃。十五登基為王。又十五年,天尊復來引度,在靈鷲山內修煉。三年后功成上天,朝見玉帝,受封金闕化身蕩魔天尊,掌管太陽宮,宮內無神管理已久,天將亦不明下落,玉帝令去凡間收之,乃向妙樂天尊求教,天尊謂其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須再投胎入凡,又托生凈洛國為太子,名玄光。元宵夜出宮觀燈,感酒色財氣之累; 遇斗母元君點化,又私往武當山修行。歷四十年,屢經考驗,復歸天界,封為玉虛師北方玄天上帝,重掌太陽宮。因下界怨妖二氣沖天,又受封北方真武大將軍,前往除邪滅妖。武當山有龜、蛇二妖,系玄帝當年脫胎所遺肚、腸成精,貽害百姓。玄帝收伏二妖為水、火二將,又收伏黑煞神趙公明和黑虎精等,引以朝天,得玉帝封為玄天部將,計三十六員。又揚子江有蝸、篾纜二妖漏網而走,玄帝恐其為害,遂指一化身于武當山鎮守。永樂三年,又率將擊退蒙古兵的入侵,明成祖因下詔于武當山廣建廟宇,重塑金身,以昭其功。
這是一篇帶有濃厚宗教意識的神魔小說。小說內容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前九回寫的是玄帝的出身及得道,后十五回寫玄帝下凡除邪收妖,救苦救難。從內容上看,其思想組成較為復雜,需作一番具體分析。
首先,《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既是神魔小說,又是宣揚教義的佛教故事。它借神佛仙道的描寫,來闡發佛教教義。小說的主人公玄帝原是玉帝的三魂之一,因玉帝心起貪欲而墮入凡間,經歷了幾番輪回,幾度修煉,終于功成得道,后又下界除邪收妖,造福百姓。從玉帝的貪心被懲,玄明修煉誤允來生緣而再度投胎,到雷瓊舍身吞藥救得全村性命,以及雪山太子割肉飼鷹,舍身飼虎的這些情節中,分別體現了克制貪欲,不輕然諾,約言必行以及自我犧牲的佛教基本思想。小說中玉帝屢次投胎與佛教的《本生經》故事頗為類似,而雪山太子自我犧牲的情節干脆直接采用佛典。這種對佛教教義的詮釋與圖解,多少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
如果撇開宗教意識來看,作者所稱頌的那種種美德與明末社會中人欲橫流、卑鄙貪殘等丑惡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愈是謳歌倡議美,也就愈是鞭撻否定丑,從這個意義來說,作品還是具有一定積極性的。
其次,作者在刻畫玉帝形象時,對他進行了世俗化的描寫。原來人們心目中莊嚴神圣的玉帝,在余象斗的筆下卻具有凡人的種種弱點。他看到劉天君家有寶樹,便起了貪心,為了達到擁有寶樹的目的,又不惜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去凡間托生。玉帝的形象就失去了超凡脫俗的意味。再者,作為天上最高統治者,他是那樣缺乏主子的威嚴。第一回寫他貪心不遂時的種種情態是“不覺放聲長嘆”,“失聲嘆曰”,“不覺下淚”,第七回寫他處理朝政時常向臣子討主意,如“玉帝聞奏,問眾仙曰”,“帝依奏”,“帝問眾仙”等詞語,活脫脫將一個軟弱無能毫無主見的庸君形象勾勒出來。
敢于拂去籠罩在天上帝王身上的那層神圣的紗幕,并對之加以世俗化的描寫,賦予凡人所具有的種種弱點,這在余象斗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這是他作品思想上的一個突破。
第三,如果說作者對玉帝持不滿態度,那么玄帝則是他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形象。玄帝歷經磨難,功成得道后,又把目光投向了苦難的人間,關注著人民的疾苦。后來又再度下凡,除邪收妖,救苦救難,將自己與廣大人民的命運緊緊連系在一起。正是這一部分的描寫,才使玄帝的形象閃耀出動人的光輝,也使作品在宣揚宗教教義外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玄帝所收服的那三十六員大將,大都在人間興妖作怪,無惡不作,不是貪色好淫,吃人無厭,就是行瘟放毒,打劫害民,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他們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種種邪惡勢力的代表。此外,作者還塑造了幾個善人形象,如吞藥拯救村民的雷瓊,義釋眾囚的孟山,自我犧牲的雪山太子,通過這種善惡形象的鮮明對比,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除惡向善的美好愿望,而玄帝形象也正是他們心目中造福于民眾的理想君主。這就表現出可貴的人民性傾向。
從藝術上看,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組織故事的能力的。魯迅曾在 《中國小說史略》 中對這篇小說進行這樣的分析: “此傳所言,間符舊說,但亦時竊佛傳、雜以鄙言,……”。的確,小說第九回中當山圣母戲玄武的情節與話本“五戒禪師私紅蓮”和民間故事 “鐵杵磨針”,“心堅石也穿”相類,第二十二回又直接采用佛典《本生經》,如雪山太子割肉飼鷹,舍身飼虎故事。來源不同,但作者卻能將它們自然組構成篇,為塑造玄帝的形象而服務。個別情節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取得較好的藝術效果。如寫當山圣母出言相戲太子,太子忿然下山,當山圣母又恐天尊怪罪,先后搖身變成老嫗與老翁,點化太子,勉其不要半途而廢,終于勸得祖師重返修行。這一段寫得十分生動有趣,雖是雜取話本與民間傳說,卻自然巧妙地將情節串連得天衣無縫。此外,玄帝手下的三十六員大將,也大都為傳說中人物,并不屬于同一時代,如龐喬是漢獻帝時人,劉俊為東晉時人,王貞為唐貞觀時人,作者將他們置于同一時代而無破綻,這也體現了他的組篇能力。
但還需指出,在小說的情節組構中,許多故事是雷同而有重復之嫌的。如玄帝得道見帝后,因還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遂又投胎為凈洛國太子,再度修煉。作者寫了三個妖精化作女子前來以色相誘,她們總是先扮為不幸或迷路的良家女子,獲取太子的同情,再進一步出言挑逗,而太子總是心如磐石,不為所動,情節如出一轍。再如玄帝下凡除邪收妖,或先敗后勝,或上天求救,制服妖怪后都付與一?;鸬ね滔?,使之隨行降妖,永不再反,給讀者以重復累贅之感。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小說的前半部是比較成功的。玉帝心貪而無能,玄帝的幾次投胎為太子,均因凡心未絕而顯得真實可信,這還得歸功于作者的一些心理描寫,雖極為簡單淺陋,但多少拓展了表現人物的視角。后半部與前面相比較,人物形象平面化,玄帝一味地本領高強,只會降妖伏魔,卻沒有呈現自己獨有的個性。
此外,小說的敘述語言比較粗疏平直,每段開頭十分之六七是 “卻說”兩字,顯得單調枯燥。文中插入的詩句藝術價值不高,有時幾近口語,如 “我在本庵遙望見”,“宮人要我為非事”,“真乃神仙造化”等等,平白直露,毫無凝煉含蓄的美感可言。
上一篇:《劉公案》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升仙傳》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