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夜泊·王曇
華嚴靈館壓嶕峣,一片風煙接寂寥。
大地星河圍永夜,中江燈火見南朝。
魚龍古寺三秋水,神鬼虛堂八月潮。
獨上層樓捫北極,滿天風露下銀霄。
焦山屹立于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長江之中,形似砥柱。詩人夜泊焦山,寫下了他的所見所感。
“華嚴靈館壓嶕峣”,起句突兀不凡,開門見山。焦山本就“嶕峣”(jiáoyáo,高聳貌)雄峙,而華嚴閣更高踞穩坐于焦山之上,這便突出了焦山“刺破青天”的超拔之勢。一個“壓”字,顯示了華嚴閣的龐大規模和沉重態勢。一個“靈”字,則點出此為神仙鬼怪之所在。七個字就高度概括了焦山的雄姿偉態。這是上瞻。接著平視:“一片風煙接寂寥。”山周圍風煙滾滾,云涌霧繞,與寂靜遼闊的夜空相接,一片朦朧靜謐的景象。“接”字描繪出風煙與夜色融為一氣,不辨明暗的深沉境界。本來的靜景,由于“壓”和“接”二動詞的作用,便無形中產生了一種凝重感和流動感。俞明震《焦山松寥閣夜坐》中寫道:“月黑樹蒙茸,驚鴉入窗里。團團一山霧,江勢來不已。”詩人所乘之船,正停泊在這霧氣環抱的焦山下、蒼蒼茫茫的夜色里。“焦山夜泊”的題意就在這開頭兩句之中,含蓄而巧妙地作了暗示。
三、四句推廣來看,把眼前鏡頭放大到整個大地,推遠到千年以前。“大地星河圍永夜”,這是橫向宏觀。當夜完全來臨的時候,蒼穹星光燦爛,河漢一片銀輝,星光倒映,宛如銀河沉落水中,于是上下星河像個圓環一樣,把整個黑夜擁入自己的懷抱,使它通宵明星照耀,水光閃爍。一個“圍”字,使得長空大地渾成一體,整個宇宙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朦朧美色。而焦山就隱隱綽綽閃現于這美麗的夜色中,顯得神秘而富有魅力。這是進一步點題。下面是縱向洞察:“中江燈火見南朝。”在江中眺望,南有鎮江,北有揚州,江心和兩岸燈火通明。眼前所見不禁勾起詩人的遐思浮想,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興亡盛衰,無數歷史的幻影在眼前出現,無數史事驀然涌上心頭。“見南朝”三字,蘊含豐富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演變遞嬗所懷的萬千感慨,似有“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之嘆。可以說,三、四兩句內容壯闊縱深,氣魄宏大,感情深沉,應是本詩精華所在。
五、六句,詩人思緒回到眼前,筆觸落到焦山局部景物的概述上。魚龍無聲,神鬼無跡,已覺冷清;“古”、“虛”二字,就更渲染出一派凄涼景象。滔滔大江之中的一座孤山,要不是相傳漢代名士焦光曾隱居于此,建有焦公祠,乾隆皇帝在這造有行宮,留下一些古跡,又有誰會有興致到這神鬼之地一游呢?魚和相傳的龍,在秋寒季節便蟄伏水底。故杜甫《秋興》詩有“魚龍寂寞秋江冷”之句。神鬼,本虛幻之想,假設之物,誰也未見過他們的蹤影。故有“神鬼虛堂世代遙”(李夢陽《臺寺夏日》詩)、“虛堂神鬼晝無聲”(朱彝尊《題南昌鐵柱觀》詩)這類描述。由此也可見焦山上那些祠堂廟宇空空洞洞、四面來風、凄涼靜寂的情境。“三秋水”、“八月潮”是寫江水。三秋,在此當指農歷九月,即秋季第三個月。王勃《滕王閣詩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八月潮,揚州一帶的潮期。八、九月正是秋季,點明詩人到此之時令,也為后面“滿天風露”的描寫張本。
末二句,寫詩人上山登樓的感觸。“獨”,孤身一人,并無同游者,更增凄涼之意。“層樓”,已明其高;“捫北極”,尤見其危。此句極言焦山高聳入云、與天相接。結句進一層描寫自己如入云端,以至感到滿天風露侵人的涼意,說明這正是秋深夜深之時,再次點明題意,并與句首呼應,突出焦山雄峙長江、力能擎天的峭立之姿,給人以中流砥柱之感。
此詩筆觸靈活自如、遒勁有力,上下縱橫,涵蓋量大。雖寫的是靜景,但“壓”、“接”、“圍”、“見”、“捫”、“下”幾動詞的運用,又使得靜中有動,給詩帶來了生機活力。題中“夜”字貫穿全篇,含而不露,從傍晚停泊到燈明星出,再到夜深露下。詩人按時間順序,把自己的所見、所想、所觸、所感,嚴密有機、巨細兼備地作了描述,讓人感受到其中豐富深邃的情致,使詩達到了情與境的完美統一。
上一篇:今別離(四首)·黃遵憲
下一篇:江夜·吳錫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