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輯要》的主要內容,《農桑輯要》導讀
《農桑輯要》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元代司農司編撰。書前有至元癸酉(即至元十年,1273)翰林學士王磐的序。本書大約就于此年開刻,以頒發給各行中書省的 “勸農官”,依照執行推廣。此書是在元王朝滅南宋以前,為指導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生產而編寫的,所以沒有包括江南水田生產在內?!掇r桑輯要》在元代曾多次刊刻。明代《永樂大典》將全書收入638和639卷。此外,還有張師說的 《田園經濟》 本和胡文煥的《格致叢書》本,現已難見。最通行的只是清代乾隆年間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下來的武英殿聚珍本。計有道光十年(1830)刻本以及黃竹友齋、世德堂、漸西村舍、陜西撫署、河西蠶桑局、時宜書局、《四部備要》、《叢書集成》等本。1979年上海圖書館影印出版了元刻本《農桑輯要》;書前有后至元五年(1339)咨文,論述了元刻本的傳遞經過。1982年農業出版社出版了石聲漢據清乾隆年間蘇州府復刻的 “武英殿聚珍版”本為基礎,整理校改成的 《農桑輯要校注》,比通行的 “殿本” 有很大改進。
元初幾代皇帝比較重視勸農,元世祖忽必烈繼位第二年即設立專管農桑水利的機構“司農司”?!掇r桑輯要》一向題作“元司農司撰”,而沒有具體撰寫人的姓名。明徐光啟在其 《農政全書》 中有一處引作 “孟祺《農桑輯要》”;但在另一處,又似乎說暢師文、苗好謙也是 《農桑輯要》的作者。《元史·暢師文傳》 中說:“ 《農桑輯要》、《農桑圖說》 (按: 為 《栽桑圖說》 之誤),俱苗好謙撰”。孟祺相當博學,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東西道勸農副使; 暢師文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上所纂農書,已后于王磐序13年;苗好謙在延祐三年 (1316) 才“入為司農丞”,比 《農桑輯要》成書之年更晚了43年。顯然可見,三人是不可能同時在一起負責編寫此書的,很可能是至元十年孟祺負責主編,書成之后,又先后經暢師文、苗好謙修訂補充過。
《農桑輯要》總計6萬字左右,分作7卷。卷1,為典訓、耕墾;卷2,播種;卷3,栽桑;卷4,養蠶; 卷5,瓜菜、果實; 卷6,竹木、藥草; 卷7,孳畜?!暗溆枴?,是用歷史資料來闡述農本思想的,可看作 “總論”或“緒論”。以下9篇,全是技術資料,“耕墾”為土地整理利用總述;“播種”是谷物、油料、纖維三類基本農作物的耕作栽培各論;“栽?!焙汀梆B蠶”,指導蠶絲生產,內容很豐富;“瓜菜”,后附有兩種做豉的方法;“藥草”包括染料、藥材、特種作物;“孳畜”包括家畜、家禽、魚和蜜蜂。書末所列 “歲用雜事”,把《四時纂要》 中各月生產操作安排重要事項都列了進去。從本書內容看,有三方面的新發展,一是總結了當時的新經驗和第一手資料,對于引入中原不久的作物和當時特異的農業技藝,如苧麻、木棉、西瓜、胡蘿卜、筒蒿、人莧、莙達、甘蔗、養蜂等等,書中都注明了“新添”字樣。二是極端重視蠶桑,把它提到空前高的地位,“栽桑”、“養蠶”兩篇各占一整卷,篇幅占全書的三分之一,比《齊民要術》有關這方面內容要多出9倍多;而且書名“?!迸c“農”并列,反映了當時蠶絲要求的迫切和對蠶桑的重視。第三,為了在黃河流域中下游推廣“苧麻”和“木棉”這兩種南來作物,專設有兩條 “新添”項目: “論九谷風土及種蒔時月”和“論苧麻、木棉”,闡述和證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農業生產上的最高原則,辯證地分析了“風土不宜”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對過分強調“風土不宜”而阻礙新引進作物傳播的唯風土說做了批判。論述實際、正確、全面,具有說服力。
《農桑輯要》中“新添”的資料并不很多,全書主體材料仍是“博采經史諸子”和承襲了以前幾部重要農書中豐富的遺產?!稓飫僦畷?、《四民月令》、《齊民要術》和《四時纂要》中全部有用的材料都被引征了。稍遲的有北宋末南宋初溫革《瑣碎錄》中的2條、陳元靚《博聞錄》20條、《歲時廣記》2條以及《務本新書》、《蠶桑直說》、《蠶經》、《士農必用》、《種蒔直說》、《韓氏直說》、《種藝必用》等金代農書?!蛾悢贽r書》是專門闡述江南水田生產經驗的,當時元帝國境內尚很少能運用得上,所以沒有被引用?!遁嬕穼σ玫馁Y料,一律標明來歷,而且各項文獻都嚴謹地依照時代次序排列,使讀者易于掌握各種技術知識的演進過程,而且使人們知道從北宋到元初,黃河流域曾出現過幾部有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專書。此外,《農桑輯要》選擇文獻嚴謹,“叢辰”之類迷信內容,幾乎全部刪除。
《農桑輯要》在思想體系和內容安排上,大體是以公元6世紀的北方農書《齊民要術》為范本。如《齊民要術》 1至6卷的內容也是以谷物生產為綱,兼營各種小型副業,體現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并貫串著農本思想;生產次序也是耕墾、谷物、油料、纖維、蔬菜、果樹、速生材木、特種經濟作物和畜牧。但七百年的農業生產發展又提出了新要求,所以《農桑輯要》除接受了《齊民要術》的優良傳統外,也有新的改革與提高。除上述將蠶絲生產在農業經營中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這一顯著變化外,還有 《齊民要術》第7、8、9三卷的主要內容——食品制造和烹調,在 《農桑輯要》中只保存了 “瓜菜”篇末所附的 “豆豉”、“麩豉”兩項,以及 “藥草”篇甘蔗條所附的 “ (蔗糖) 煎熬法”。所有這些,除自給外,可能還有副業經營的意義。那些考究到近于豪侈的“食單”、“菜譜”則全部摒除了。《齊民要術》中近于繁瑣的各物考記和浮華的風雅辭藻章句,也幾乎全部被刪除; 《農桑輯要》從 《齊民要術》中繼承下來的占卜、禁忌等內容則收縮到“所余無幾”。因為以上的刪削,節省了大量篇幅。《農桑輯要》全書份量雖不及《齊民要術》前9卷的一半,但實際新增加的項目,除蠶桑大大擴大以外,其他谷物、纖維植物、蔬菜、果樹、竹木、藥用植物和畜牧等總計有40項之多;另外,“漆”和 “梔子”也第一次有了真實的技術記載。這樣就使得本書成為一部實用價值很高的著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給以的 “詳而不蕪,簡而有要,于農家之中最為善本”的評語是比較恰當的。
參考文獻
- 1. 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農業出版社,1982。
- 2. 王毓瑚: 《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64。
上一篇:《農桑衣食撮要》的主要內容,《農桑衣食撮要》導讀
下一篇:《列仙傳》的主要內容,《列仙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