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能改,不掩飾過錯
原典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譯釋
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解讀
最大的遺憾是不知悔改
《弟子規》要求孩子從小學會“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有過錯不要緊,關鍵看你在過錯面前的態度,如果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并能下定決心改掉這個過錯,那就是好樣的。
培養孩子們這種“知錯能改”的品性,對他們的未來是非常有益處的。最怕的是,一個小孩兒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不但不承認錯誤,還花言巧語地找借口辯駁。這種不知悔改的行為,其實是在增加自己的過錯。久而久之,這種小的過錯得不到改正,就會在將來鑄成大錯,悔之晚矣。
一天中午,莊園主將新買來的閃閃發光的斧子放在門邊,就去做活去了。莊園主的兒子看到斧子,十分喜愛,心想: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為了一試效果,他拿著斧頭跑到櫻桃園里,選中一棵小的櫻桃樹,猛地砍了下去,只聽“咔嚓”一聲,小樹被攔腰砍斷了。
小樹倒下的一剎那,男孩驚了一下,他知道自己闖禍了,便趕忙將斧子丟在原處,然后跑回了家。幾個小時后,做活回來的莊園主發現心愛的櫻桃樹“死”了,頓時心生憤怒。回到家里,他首先將果農找來,訓斥一頓,并要他把砍樹的人查出來。一直躲在屋里的小男孩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更加恐慌,心想,如果我不承認,錯怪了別人,可如何是好?如果承認,父親要打罵我,豈不是自找苦吃?
猶豫一會兒后,男孩鼓起勇氣找到父親,對他說:“爸爸,別追查了,櫻桃樹是我砍的”。父親了解完情況后,一把將孩子抱在懷里,說:“孩子,謝謝你的坦誠,我為你的誠實而欣慰,你知道,與做人的誠實相比,100棵櫻桃樹又算什么呢?”
這個男孩就是后來的美國總統華盛頓。
如果小華盛頓掩飾了自己的過錯,他不會被父親打罵,但他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再次以撒謊的方式逃過一劫,久而久之,他會發現,掩飾過錯是一件很爽的事,因為不用擔責任,也不會被人發現。這樣他的膽子會變大,甚至會鋌而走險去做更大的壞事。
但是,做壞事總有敗露的一天。如果有一天,他的惡劣行徑被發現了,那么他將因此鋃鐺入獄,受盡一生苦難,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所幸的是,他及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承認,而且,他的舉動也得到了父親的原諒。這樣,在他的意識中便產生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那就是承認錯誤是一件好事,它既不會使自己再飽受良心譴責,也能讓自己改正錯誤,修煉更好的自己。所以,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人,成長為一個富有擔當的人。這些美好的品格最終使我們收獲了一個偉大的人物。
其實,越是偉大的人物往往越有謙遜的人格,越能認識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錯誤。
據說太宗常思民間疾苦,有一年安南都護曾進貢奇珍異寶,太宗看來雖然喜歡,但也將原物發回,并下旨無論何地守備,都不能再有此媚上之舉。太宗之舉是從兩方面考慮:一則是安南遠隔千里,這一路上進貢珍寶必然耗費朝廷無數人力物力,如果自己收下此物,那么各地就都會效仿,這樣你也送我也送,民力不知要消耗多少。二則是太宗深知玩物喪志,雖只是一些珍寶,但如果因為喜好就動了欲望,那此后就會欲壑難填。
還有一次,有人進貢一只鸚鵡給太宗,太宗喜歡活物,就拿過來賞玩。不巧此時魏徵剛好有事覲見,遠遠地看到了太宗在玩鸚鵡,于是快步走了過來。太宗看到魏徵過來,趕忙把鸚鵡放進了袖子里,想等魏徵走后再拿出來。魏徵自然知道太宗的意思,就故意在太宗面前磨蹭,一個問題翻來覆去的說,說得太宗不勝其煩了才離開。等魏徵離開之后,太宗趕忙將鸚鵡拿出來,誰知拿出來一看,鸚鵡卻早已被他捂死了。
鸚鵡死了,太宗很是生氣,因此就遷怒于魏徵,但轉念一想,立即明白了魏徵的意思。于是非但沒有怪罪魏徵,反而向魏徵認錯,答應他以后再不會做這樣玩物喪志的事情了。
唐太宗是九五之尊,卻為一只鸚鵡而深深自責,這不免有點矯枉過正了。然而在道德的規范上,再矯枉過正都是不為過的。因為培養道德,只能緊而不能松,緊了人不過是會累一些,但如果松一點,那很可能就前功盡棄了。所以,唐太宗的勇于認錯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犯了錯,人的本能是為了自尊,為了顏面而掩飾錯誤,掩飾錯誤需要謊言,而說了謊話,再解釋這句話時,我們就要用更多的謊話去圓這個謊。我們知道,謊言畢竟是脫離實際的,總有一天,這個謊言會露餡。到了那一天,你所撒的所有謊話都將成為你的罪證,謊言越多,你的罪就越不可饒恕。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的,所以我們應該坦誠看待這一點,有不足就去承認它,改正它,完善它,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弟子規精華
不要為了顏面,為了自尊去撒謊,以掩飾自己的過錯,因為那樣其實是在為自己貼罪證。撒的謊越多,貼在身上的罪證就越多,就越不可收拾。
上一篇:物品的放置要整齊有致,避免雜亂
下一篇:短期抱怨,長期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