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倚伏
【原文】
其政悶悶[閔],其民淳淳[1];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2]。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其無正[善][3],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4],
直而不肆[5],
光而不燿[6]。
【注釋】
[1]悶悶:昏昏昧昧的狀態,有寬厚的意思。
[2]察察:眼里,苛刻。缺缺:狡黠,抱怨。
[3]正:標準,確定。
[4]廉:銳利。劌:割傷。
[5]直:直率。肆:放肆。
[6]燿:同耀,謠言,閃耀。
【譯文】
人君施政寬厚,民眾自然淳樸;
施政苛嚴,民眾就會狡詐。
災禍,幸福就倚傍在它旁邊;
幸福,災禍就潛伏在它之中。
誰能知道其變化有沒有終極?
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
方正轉變為奇特,善良轉變為邪惡。
對此人們迷惑不解,時間已經很長了。
因此,圣人處世方正卻不割傷人,
有棱卻不刺傷物,
直率卻不放肆,
光亮而不耀人眼目。
【解析】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命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災難和幸福是相依相隨的,誰也無法脫離誰而單獨存在,這就告訴我們任何的幸福背后總是潛伏著災禍,但災害并不是永遠存在的,災難的反面就是幸福,所以我們要以平靜的心態來面對災難和幸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這一章順承上一章講述圣明的統治者操縱國家政權的合理方式,老子說:“其政悶悶[閔],其民淳淳”。“悶悶”就是寬厚、仁大的意思;“淳淳”就是自然純樸的意思,聯系起來講就是統治者如果用自然無為的方式統治人民,人民就會摒棄妄為,回歸于自然純樸,人心自然純樸就不會生是非,沒了是非國家自然穩定太平。與此相反,統治者如果施行苛刻的政令,人民的承受能力一旦達到極限就難免會起來反抗,反抗的過程是心智的較量,人民不變得狡黠不足以應付統治者的盤剝,所以“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所處的時代戰亂頻繁發生,人民生活在戰爭的陰云籠罩之下,擔心、驚懼時刻伴隨著人們,過著這樣的日子,還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所以老子將人民的不幸歸結為社會的變遷。在階級出現之前,人們過著平等的沒有壓迫的日子,而自從階級的出現,人們就有了壓迫,正是這種壓迫使人民的心智大開,他們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制造了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的新奇器物,老子在上一章里就對這些各種古怪的事物作了否定,他認為正是這些古怪的事物使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也變得光怪陸離。思想意識決定人的行為方式,思想的古怪決定人的行為方式越來越偏離軌道,與大自然越來越脫節,其表現就是人們恣意毀壞森林、植被;任意宰殺稀有動物;大肆污染環境等。這種狂妄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在危害我們人類自己,其結果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環境日益惡化,最后我們不得不葬送自己的軀體,與此同時我們的精神家園也變得荒蕪一片。再聯系當時的現實,混亂的戰爭風云中,人們的私欲極度膨脹,不但牽涉到對名利的爭奪,也直接涉及對財物的瘋狂占有,人們欲望的無止境決定了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況且占有的財物也時時面臨被人搶奪去的風險,財富的得與失成了人們衡量幸福的標準,這種所謂的幸福嚴重偏離了生命的軌道,人們對福和禍的測定變得麻木和沒有指向。
老子針對人們在福和禍面前的迷失,發出了善意的提醒:“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學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對老子這句話的最好詮釋,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老者失馬復得,人們紛紛前來道賀,他并不認為那是好事。后來他的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人們紛紛前來安慰,見他并不為此而悲,還說這未嘗不是好事。果然不出老者所言,不幾日,官府征兵打仗,他的兒子因摔傷了而幸免。由此可見,福和禍沒有絕對嚴格的界限,為福而極樂或為禍而極悲都是不明智的,聰明的做法是不為好事大喜也不為傷事大悲,一切得失順其自然,才能過得逍遙、活得開心。
為人之道
孫臏裝瘋避禍否極泰來
《孫臏兵法》幾乎家喻戶曉,在古代它是軍事經典,到了現在它不僅是軍事方面的經典,還是商戰人員必讀之書。你知道嗎?孫臏如不在劣勢時裝瘋避禍,那就不可能有這部著作的誕生。
在三家分晉以后,韓、趙、魏三家中數魏國的勢力最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學秦國收買人才,找了衛鞅等人來替他治理國家。后來又花了許多錢來招賢納士,在這時龐涓來了,聲稱是當世高人鬼谷子的學生,與蘇秦、張儀、孫臏是同學。魏王信任了他,并讓龐涓當了大將,他的兒子龐英、侄子龐蔥、龐茅全都當了將軍。“龐家軍”倒也確實賣力,訓練好兵馬就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服。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龐涓的同學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他德才兼備,是個罕見的軍事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谷子那里得知了祖先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
孫臏來到魏國,魏王知道孫臏十分有才能,想拜他做副軍師,協助軍師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于他。”在當時,客卿沒有實權,卻比臣下的地位高,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由于龐涓的陷害,孫臏的臉上被刺了字,膝蓋骨也被剔去了,從此只能爬著走路,成了終身殘廢。
龐涓對孫臏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孫臏很是感激,一心想報答他,有一天,孫臏就主動提出要替龐涓做點什么,龐涓說:“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寫下來,咱們共同琢磨,也好流傳后世。”孫臏想了想,只好答應了。后來,孫臏到底察覺了龐涓的奸計,便以裝瘋的方式想騙過龐涓。魏國的都城大梁內外都知道有個孫瘋子,龐涓每天都聽人匯報,覺得孫臏再也無法同自己競爭了,就沒再動殺他的念頭。孫臏活了下來。
有一天夜里,有個人坐在孫臏的身邊,過了一會,那人揪揪他的衣服,輕聲對他說:“我是禽滑厘,先生還認得我嗎?”孫臏經過仔細辨認,確認是墨子的弟子禽滑厘,便淚如雨下,激動地說:“我本以為早晚要死在這里,沒想到今天還能見到你。”禽滑厘說:“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讓淳于髯來魏國接你,我們全都安排好了,你藏在淳于髯的車里離開魏國,我讓人先裝成你的樣子在這里呆兩天,等你出了魏國,我們再逃走。”
第二天,魏王叫龐涓護送齊國的使者淳于髯出境,過了兩天,躺在街上的孫瘋子忽然不見了,龐涓怕魏王追問,就撒個謊,說孫臏淹死了。
孫臏到了齊國,齊威王和孫臏交談了一下,覺得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當即想拜他為軍師,孫臏說:“龐涓如知道我在齊國,定會嫉妒,不如等有用得著我的時候再出面不遲。”齊王同意了。后來,孫臏陸續打聽到自己的幾位堂哥都已無音訊。前前后后,這一場冤屈全由龐涓一人導演而成。
后來,龐涓帶兵連敗宋、魯、衛、趙等國,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使龐涓連連敗北,最后,孫臏用“減灶法”引誘龐涓來追,暗設伏兵,將龐涓射死在馬陵道上。
孫臏在小人當道時能忍辱負重,終于否極泰來,殺死了仇人,并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孫臏兵法》。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