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抱一
【原文】
曲則全,
枉則直[申][1],
洼則盈[2],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圣人抱一為天下式[3]。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4];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5],
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
【注釋】
[1]枉:曲,委曲。
[2]洼:低洼。
[3]抱一:守道;一即道。式:模式,范式。
[4]伐:夸。
[5]虛言:空話,假話。
【譯文】
樹木長得卷曲不合規矩反而會免除先伐之禍,
屈就反而伸展,
低洼反而充盈,
破舊反而生新,
少取反而多得,
貪多反而迷惑。
所以圣人掌握萬事歸一的法則,可以治理天下。
不單憑自己所見,反能看得清楚;
不自以為是,反能受崇敬;
不自我夸耀,反能見功勞;
不自高自大,反能長久。
正因為不和世人相爭,所以沒有誰能與他相爭。
古人所說“曲則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話呢?
對于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只能誠心誠意去遵循。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自然之道。
【解析】
老子開篇就引用了古語: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六個詞分別指代六種完全不同的事物,它們共同反映一個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對于我們人類而言,這是一種低姿態的生活態度。對于除人以外的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確實能保全它自己,以免受外來的傷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界定為一種大智慧。
在生物圈中存在著環環相扣的食物鏈,各種生物為了生存而免受淘汰,紛紛顯示出自己的生存技巧。蛇是一種最柔軟的動物,正因為它的柔軟,它才可以任意改變自己的形狀,以逃避敵人,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環境的阻撓。試想:如果蛇像一根大木棒一樣堅硬,它還能自由前行嗎?這乍聽起來是一個十分可笑的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它違背常理,即我們所說的大道。大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被我們所感知,德是道的體現,體現了道的無行無為。蛇本身不是道也不是德,它只是體現道和德的萬物中的一種,作為靈長類的人類是最能體現道和德的載體。
我們經常用青松的孤傲和柳樹的溫順來形容完全不同的處世風格,青松不畏懼嚴寒,傲然挺立,任憑外界風暴雷電的狂虐。而柳樹卻不同,它隨風而舞動,姿態嫵媚。態度的不同就必然造就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青松折干倒地而死;柳樹左右搖擺,保持平衡,什么也沒有受損,反而得到了楊柳依依的美名。我們應該學習柳樹,以“曲”而保“全”。
幾何定理的證明中,有時會用到逆證法,也就是倒著推理,我們在此也不妨使用逆證法來推斷。如果我們從全的方面去求全,直的方面去求直,必然無法達到目的,這是因為全的方面會走到它的反面曲,直的方面會走到它的反面枉。所以,我們為了達到全,不妨先曲;為了達到直,不妨先枉。
得道之人最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永遠處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所以就無為地得到了全和直,也就無所謂曲和全、直和枉了。沒有了概念和分別,也就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矛盾也就沒有了痛苦,沒有了痛苦也就自在無為,和大道同步了。
圣人(得道之人)的眼里沒有自己,自然也就沒有別人或他物,所以沒有任何東西遮蔽,自然會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見了。圣人沒有等級觀念,自然沒有善惡是非的標準,自己沒有對錯,別人也無所謂善惡了。他們不自夸,也不損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贊揚、擁護和愛戴。他們對于自己的成績從不夸耀,心中沒有功過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驕傲。常人則不同,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到處炫耀,開始別人還能容忍,最后別人也就厭煩了,自然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可和稱頌。
最主要的是圣人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事物都不會分別對待,無所謂名利,一切順應自然,淡然而寧靜。他們不會與人進行殘酷的你爭我奪,始終和大道合為一體,萬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體的人豈不是擁有了宇宙萬物,還有什么可爭奪呢?得道之人不與人爭,也就沒有得;沒有得,也就沒有失。沒有得失也就無所謂患得患失,沒有患得患失也就沒有痛苦的折磨。沒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這是不與人爭奪的結果。
前面我們講到大道和大德的關系,委曲求全是一條智慧的處世方略,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行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德。
為人之道
劉秀委曲求全以自保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劉秀、劉伯升兄弟也在南陽起兵。后來義軍聯合起來,推劉玄為帝。在義軍發展過程中,劉秀兄弟逐漸顯示出超人的才智和膽識。特別是在昆陽一戰中,劉秀臨危不亂,以少勝多,取得了昆陽大捷。然而大勝之后,義軍開始分裂。有人對劉玄說:“劉秀兄弟才識過人,且屢立戰功,勢力越來越大。二人難以久為池中之物。此時不除,將來必為禍患。”劉玄覺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殺掉劉秀的哥哥劉伯升,劉秀本人也將大禍臨頭。
劉秀這時正在帶兵攻打昆城附近的縣城。聽到哥哥被殺的消息,非常悲痛。他明白自己功勞太大,遭到皇帝劉玄的猜忌,性命懸于一線之間。本來他是久懷自立之心的,但若這時起兵反叛,自己勢力尚弱,無異于以卵擊石。逃跑吧,身家性命或許能夠保住,千秋大業則付之東流。思來想去,劉秀決定效孫臏裝瘋、以柔克剛之計。于是急令收兵,匆匆趕回宛城,叩見皇上。一到殿上,他“撲通”一聲跪伏在地,向劉玄連聲謝罪,流著淚說:“我們兄弟沒有聽從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過。我們百死莫贖!”劉玄本就覺得殺害功臣有些過分,見劉秀如此自責,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舊時的部下聽說劉秀回來了,紛紛前來探望。有人說些激憤的話,劉秀總是借口有事,敬而遠之。為了表明立場,哥哥的喪禮,他也不去參加,而且一點兒悲痛的表情都沒有;一日三餐,總是飲酒作樂,談笑風生;跟別人談話,絕口不提自己在昆陽大捷的功勞,總是顯出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不停地責備自己,說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卻有負他的期望。劉秀的表現傳到更始帝耳中,更始帝的警惕之心馬上松懈下來。他覺得劉秀對自己這么忠心,怎么會背叛呢?后來,反而深深內疚起來,后悔聽信讒言,殺害功臣。劉秀不但躲過了此次劫難,還被加封為破虜大將軍。后來,劉秀看準時機,離開了更始帝,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隊伍。他以河北為基礎,掃蕩群雄,終于統一了天下。
劉秀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委曲求全的處世策略,為了積聚力量,他低三下四、忍辱負重,上天不負苦心人,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從政之道
勾踐屈辱嘗糞為滅吳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了報殺父之仇,發動兵馬,向越國進攻。吳軍在梅山之戰大獲全勝,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退守在會稽山。越王勾踐眼看著就要國破家亡,要求跟吳王講和。吳王提出了一個條件,他要越王夫婦到吳國給自己當仆人。勾踐與大臣文種和范蠡經過一番謀劃之后,答應攜著妻子心甘情愿侍奉夫差。
夫差的大臣伍子胥極力反對,要求直接殺死勾踐,以絕后患。夫差有心要羞辱勾踐,拒絕了伍子胥的建議。他在先父闔閭的墓旁建了一所簡陋的石頭房子,將勾踐夫婦安置其中。里面沒有床鋪,他們就鋪上干草;以前的王袍也被換上了奴隸的服裝。他們整日蓬頭垢面,替夫差養馬、劈柴挑水、做飯洗衣,儼然奴隸一般。為了麻痹夫差,讓他放松對自己的警惕,勾踐想方設法討好夫差,博取他的信任,甚至不惜親自舔嘗他的糞便。
一次,夫差生病,腹瀉不止,便令勾踐暫時回避一下。勾踐連忙說:“賤臣過去曾從師學醫,了解一些醫術,如果讓我觀察一下您的糞便,我就可以判斷您病情的輕重。”說完就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向夫差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
夫差疑惑地問:“你如何知道?”勾踐回答說:“賤臣曾聽醫師說:糞者,谷味也,體健其味重,體病其味輕。賤臣剛才嘗過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苦,可見沒有什么大礙!稍加調養就可以了。”夫差嘆息道:“勾踐今日如此對我,這些是我寵信的大臣和兒子都做不到的啊!勾踐對我的確忠心耿耿!”感動之余,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夫婦回國。
勾踐回國以后,發憤圖強,籠絡群臣,教養百姓。十年臥薪嘗膽,他的國力大大增強,他便等待時機討伐吳國,以雪恥辱。勾踐雖然報仇心切,但并未魯莽行事,他時常對眾人說:“兩國交兵,除將士有必死之心,戰馬有一日千里之力外,后方補給是很重要的,有許多國家征伐別國時,都是因為后方補給跟不上,才被迫撤離的。我軍若與吳國交戰,一戰必勝還可,若成兩軍對峙,便不妙。所以欲滅其國,先滅其糧草,此乃上上之策啊!”
但是,吳國地大物博,哪有輕易斷糧之理?吳國的農夫多得像海灘的沙粒,難道能把他們全殺了不成?為此,勾踐一籌莫展,整日思慮敗吳之策。
一日,忽報有吳國使者來見,原來他們是來討債的。幾年前,越王向吳王借了十萬斛粟米,現在吳國想要討回以備耕種。因為吳國糧倉都只供應一年的糧食,如今正值耕種季節,正要用十萬斛粟米回去散給百姓播種。
越王想了一想,便向使者懇求道:“短時間很難湊齊這么多粟米,容寬限幾日,定當派人送回吳國,不需再來人取。”
吳使爽快地答應了,勾踐便命令百姓將粟米蒸熟,然后來官府換取兩倍的生粟米。百姓們見有利可圖,都日夜不停地蒸粟米。不幾日,勾踐便派人將十萬斛熟粟米交給了吳王,并稱這種粟米最適合播種之用。吳王見米粒大而飽滿,便相信他,命人拿去播種,可百姓播種后卻都不發芽,吳國因此大鬧饑荒。
勾踐乘機發兵討伐吳國。吳國由于糧食供應不上,軍隊戰斗力下降,五湖決戰,夫差大敗。越軍包圍了夫差的王宮,殺死宰相,活捉夫差。吳王沒想到昔日舔嘗自己大便的人竟然傾覆了自己的國家,他請求世世代代為越國附庸。勾踐一心欲痛雪當年的恥辱,斷然拒絕,夫差被迫自殺。
堂堂一國之君,肯為奴仆,已是不可思議,更嘗糞便,其忍辱之心真是無人可比。如果盲目反抗不起任何作用,那就用百倍的忍耐為既定的目標暗中積蓄力量,總會有出頭的一天。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九章·為者敗之》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