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始祖
【原文】
昔之得一者[1]:
天得一以清[2],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3],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4]。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5],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6]。
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7],
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8],
珞珞如石[9]。
【譯文】
自古以來與大道統一的事物:
天得道而清明,
地得道而寧靜,
神得道而靈驗,
川谷得道而盈滿,
萬物得道而生存。
侯王得道而作天下的君長。
推究其理,
天不清明的話恐怕將會崩裂,
地不寧靜的話恐怕將塌陷,
神不靈妙的話恐怕將消失,
川谷不盈滿的話恐怕將空竭,
萬物若不得道,就不能生存,將會滅之。
侯王如果不得道的話恐怕將垮臺。
貴必須以賤為本,
高必須以下為根基。
所以君王自稱是孤家、寡人、不谷,
這不是說明君王以賤為本嗎?不是嗎?
所以招來過多的榮譽反而沒有榮譽。
因此,不追求美玉的尊貴華麗,
反而要像石頭那樣堅硬低賤、不張揚。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清:清澈,清明。
[3]靈:靈妙。
[4]貞:首領。
[5]歇:消失,絕滅。
[6]蹶:跌倒,失敗。
[7]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稱孤、寡、不榖。不榖,即不善的意思。
[8]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9]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解析】
這一章老子強調了“一”的概念并反復使用了“一”,什么是“一”呢?狹義的理解,一有唯一、統一的意思;而廣義上講,一是物質的唯一性,也是認識的統一性,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在這一章里老子強調了一是萬物的最早起源,從普遍性說一,宇宙萬物全都由一產生并慢慢衍生出一個物種,這是萬物所共有的一,也是萬物的共同起源。從個別性上說,每個物種亦從一開始,這是每個物種所單獨擁有的一,這個一只是這個物種所單獨擁有的一。
在本章中,老子列舉了天、地、神、谷、萬物、王侯,說天和道統一就會變得清明,地和道統一就會變得寧靜,神和道統一就會靈驗,川谷和道統一就會盈滿,王侯和道統一就能使天下安定。通過這些自然物和人作論證,無疑是向我們闡明宇宙萬物都以一作為存在的基礎,一是萬物的始祖。
沒有一會是什么一種情景呢?老子接著論述沒有一,這些自然物和人會出現以下情形:天如果沒有得到清明就會崩裂,地如果得不到安寧就會廢止,神如果沒有得到靈氣就會消失,川谷如果沒有得到盈滿就會枯竭,萬物如果沒有得到就會滅之,王侯如果沒有使天下太平就會被顛覆。由此可見,一是萬物存在的基礎,是萬物生命的源泉。
說了半天一到底是什么還沒有說清楚,它不是一個實物的體,而是一個抽象的理,只能被我們所感知,我們無法看得見摸得著,也無法用語言來窮盡。一是統一性和規律性,它無形無狀、無聲無息、無色無味,它存在于萬物萌發的開始,是宇宙萬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貴以賤為本”,這里是順承著“昔之得一者”說的,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玄妙、偉大的一,就必須拋棄分別心和私心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至境,外物與我無分別,心中無所謂美丑、善惡、榮辱,沒有了這些概念也就沒有了分別對待,沒有了分別對待也就沒有了爭奪,沒有了爭奪也就沒有了不達目的的痛苦和煩惱,人生就達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達到了和大道的完美合一。我們只要沒有了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為,不妄為也就不會違背道德規范,我們經常所說的缺德,就是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我們知道大道和大德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它們無言無為,沒有分別,自然而然地,無所謂喜歡和不喜歡,萬物都由它們衍生出來,它們無所謂追求和索取,自然也就無執著心。欲念是我們必須拋棄的東西,因為它會制約我們對幸福感的認知。人生一世,短短幾個秋,如果只限于滿足自己的貪欲,難免會陷入痛苦的境地,在欲望的驅使下,我們會干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這是違背自然和道德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的良知,并將自己的幸福毀于一旦,何苦呢?只有沒有了欲望的驅使,我們才會甘于做一塊厚道、樸實、毫不張揚的石頭,而不是一塊精雕細琢、華貴無比的美玉。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