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病病
【原文】
知不知,上[1];
不知知,病[2]。
夫唯病病[3],
是以不病[4]。
是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注釋】
[1]上:上等,高明。
[2]病:毛病。
[3]病病:知道病是病。
[4]是以:所以。
【譯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毛病。
正是因為承認這種病是病,
所以不患這種病。
圣人之所以沒有毛病,
是因為他把毛病當作毛病對待,
所以他就沒有毛病了。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談到了人性的弱點之一:自以為是,其表現是剛愎自用。老子在前邊的章節里提出過“自知者明”的觀點,我們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真正地自知了,我們才不會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高明的,而強不知以為知就是弊病了。老子針對當時的人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病態提出了嚴厲的控訴。他在對這些病態的人作了剖析之后,又將圣人的“不病”擺在了世人的面前,以此進行對照,結果不說自明了。圣人怎樣呢?“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說圣人沒有毛病的原因是圣人能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長此以往他也就沒有什么毛病了。
圣人貴在能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所以圣人日益完善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和他人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生活在大集體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首先我們必須克服自以為是的弱點。
如果一個人的目標錯了,而他仍要奮力向前,而且自以為自己意志堅定、態度堅決,那么導致的惡劣后果,恐怕比沒有目標或猶豫不前更為可怕。這種盲目心理能讓人付出慘重的代價,剛愎自用帶給人的是失敗的痛苦,而不是成功的幸福。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為了事業的成功,或者愛情的成功,常常無所顧慮,勇往直前,這本來是好事,然而一旦走錯路,又不聽別人的勸告,不肯悔改,結果就會與自己的奮斗目標南轅北轍。
剛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無意中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為這種無意而受傷。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沒有才華,他不能施展才華的原因是太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多少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
剛愎之人,多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終失敗之人。大凡具有大將風度之人,多具有謙遜的品德,而剛愎之人,骨子里總是透著一股小家子氣。最糟糕的要算是既剛愎而又無能之人,剛愎使他什么都敢干,無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團糟。有時剛愎者盡管心中已感覺到自己錯了,但仍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而這一點最讓周圍的人受不了。固執是剛愎者的一個手段,用來獲得想要的東西,別人越反對,他就越是非要不可。這種固執讓別人討厭。長此以往,就會發現別人都躲著自己。
一個驕傲自滿的人必定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面對一個狂妄而驕橫的人,我們無需與之理論,時間自會證明他的實際價值,事實自會懲戒他的無知可笑。
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堅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原則,要明白世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只有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策略,才能處處掌握主動權,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剛愎者則恰恰相反,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常常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完美無缺的,因而常常表現得驕橫跋扈、一意孤行,他們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總是低估對手,這樣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導致判斷失誤,遭到失敗。
為人之道
張飛剛愎自用死于小卒手
古語云:“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一代名將張飛因蓋世的英雄氣概而叱咤風云。可是,他的死卻一點兒也不壯烈,讓人扼腕痛惜。
張飛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驍勇善戰,武藝高強。他力大無比,在當陽橋上大吼一聲,就喝斷了橋梁,使河水倒流。
可是,張飛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不愿向自己的下屬承認自己的過失,而且對待部下過于嚴厲,小有過失,便重加懲罰。那些將士每日都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生怕自己栽到張飛的手上。心中是又氣又怕。
關羽死后,張飛為自己好兄弟的離去痛不欲生,旦夕號泣,常常拉著部將們借酒澆愁。平日他就特別嚴厲,喝醉之后,心情更加惡劣,一點兒不順心就對身邊的人加以鞭撻,有的甚至被鞭打致死,軍中上下敢怒不敢言。
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主動請兵討伐東吳。出師的那一天,劉備勸說他:“我知道你的脾氣不好,又喜歡喝酒,醉了之后什么也不知道了,動不動就隨便打人,事后,還要將那些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現在你官高位重、權勢在手,你打了罵了,別人也拿你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不定哪天你這個制人者就該受制于人了,這個時候你就大禍臨頭了。你一定要改改這個壞毛病!”
“他們那等下人如何能制得了我?”張飛將劉備的話當耳旁風。
“你要是長此以往,肯定會不得人心的!”劉備警告說。
張飛敷衍了幾句,并沒有往心里去。回到軍中之后,命令手下于三天之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將士為關羽掛孝,舉軍伐吳。帳下兩位末將范疆和張達一聽說只有三日的限期,估計了一下,回說:“三天時間恐怕太少,請寬限幾日。”
張飛細一想,覺得他們說得有理。但一轉念,如改了日期,這不表明自己不顧實情亂下命令嗎?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他便大聲呵斥道:“我說三日就三日!”
二人覺得實在是辦不到,連忙陳述理由:“我們說的是實情,三天實在是太倉促了……”
“難不成我說的就是虛情了?你們竟敢違抗我的命令!來人!”張飛下令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打五十,并嚴令道:“三天一定要備齊,若超過時限,三日后你二人的首級就懸于此!”
兩個人被打得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怒火中燒,回到營中商量對策。范疆說:“此人性如烈火,明天要是備不齊,咱倆的命是保不住了!”張達說:“就算咱們備齊了保住了性命,恐怕日后也要死在他的亂鞭之下。與其讓他殺了我們,倒不如我們殺了他!”兩個人計議已定,暗中等待時機。
當晚張飛在帳中又同部將飲酒,大醉一場,臥于帳中,不一會兒就鼾聲如雷。范疆、張達二人半夜里各懷短刀,潛入帳中,瞅準機會將張飛亂刀刺死。
一代名將,就這么窩窩囊囊地死在自己名不見經傳的末將手中。
從政之道
宋王不自知終誤國
宋王偃自高自大,總以為楚威王不如自己,總喜歡談論楚國的缺點錯誤,而且常常惡言中傷楚威王。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早晨上朝時,總要用毀謗楚國的方式來取笑,并且常常用大言不慚的口氣宣稱道:“楚王無能,竟然到了這般田地!我將要攻占楚國了!”大小官員都隨聲附和,因此凡是從楚國旅行到宋國來的人,都一定要編造楚王的壞話,這樣才會被宋國收留。然后,宋國的官員們就會把這些話傳到宋王的耳朵里。日久天長,國人都這樣到處宣揚,于是宋國人都認為楚國真的不如宋國強大,因此,宋王就開始和大臣們商議討伐楚國。
為此,大夫華肇勸諫說:“宋國不是楚國的對手,這是由來已久的事實。兩國的力量懸殊就像大野牛和小田鼠一樣。即使楚國真像您所說的那樣不好,楚國的力量仍然抵得上十個宋國。宋國是一分力量,楚國是十分力量,宋國打勝十次,也抵償不了一次失敗。您怎么能拿國家命運做試驗呢?”
宋王根本聽不進去華肇的話,固執地堅持發兵攻楚,在潁水上打敗了楚國軍隊,于是宋王就更得意忘形了。
見此情景,華肇又勸諫說:“我聽說小國勝了大國,是僥幸,是因為楚國沒防備我們。但是僥幸不能常有,我們不能因一次勝利而沖昏頭腦,打仗可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我們不能輕視對方。一個普通人尚且不能隨便欺侮,更何況一個強大的國家呢?現在楚國已經警惕了,而您更自滿了,大國有所警惕,小國非常自滿,大禍就快臨頭了。”
宋王聽完華肇的話,勃然大怒,揚言不攻敗楚國決不罷休。華肇無奈只得出奔到齊國。次年,宋王又命令眾將討伐楚國,因寡不敵眾,宋兵一潰千里,宋國最終被楚國所滅。
宋王不聽從忠臣的良言,總以為自己了不起,不對楚國進行客觀的分析,僅憑主觀愿望及群臣的吹捧而窮兵黷武,兵敗國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關羽驕傲自滿丟性命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驍勇善戰,為蜀國立下過不少汗馬功勞,后來他“大意失荊州”,實際上并非一時的疏忽大意所致,而是因為他自高自大、不聽規勸造成的悲劇。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師北進,俘虜了魏國左將軍于禁,并將南征將軍曹仁圍困在樊城。為了防止吳國趁機襲取自己后方,他在荊州留有一部分很強的兵力。此時,鎮守陸口的吳國大將呂蒙聽說后,假稱有病需要回建業休養。回去后,就與陸遜密謀趁機攻打荊州。
陸遜說:“關羽這個人一貫剛愎自用,現在又立下大功,就更加驕傲自滿了,再加上聽說你生病了,對我們的防范極有可能松懈下來。此時我們出其不意地進攻,肯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為了進一步麻痹關羽,吳國還派“無名小輩”陸遜代替老將呂蒙鎮守陸口。年輕的陸遜一到陸口,馬上給關羽寫信,說:“前不久,您巧襲魏軍,只用了極小的代價,便獲得了很大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這是多么了不起呀!敵軍大敗,對我們盟國也十分有利。我剛來此地任職,沒什么經驗,學識也淺薄,一直很敬仰您,所以懇請您指教。以前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所立的功勞、韓信在滅趙之戰中所用的計策,都無法與您所用的戰略相比。”先前呂蒙鎮守陸口時,關羽還存有防范戒備之心,而今換了年輕的陸遜,加上陸遜信中謙卑的詞語,就使關羽產生了極大的虛榮自滿之情,使他對吳國徹底放心了。他絲毫未把陸遜放在眼里,認為陸遜是一區區小人物,奈何不了荊州,他甚至還嘲笑孫權:“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于是他撤出了原來留守荊州的主力,一心一意對付魏軍去了。
由于關羽剛愎自用、目空一切,根本不去想為什么呂蒙偏偏在此關頭離開陸口?東吳又為什么特意派一無名小卒鎮守要塞陸口?陸遜上任后為什么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致信送禮?剛愎蒙住了他的雙眼,使他對東吳的這一系列行動與跡象都不加任何分析,更聽不進手下謀士的勸說,執意撤走荊州大部分兵力,從而最終造成荊州的失守。
他剛撤走荊州兵力,陸遜就秘密調遣部隊,輕而易舉地攻下了荊州。呂蒙同時帶軍進入江陵,控制了關羽及其將士的家屬。對這些人,呂蒙采取了安撫政策,不僅向軍中公布了有關紀律,不準干擾百姓、奪取財物,而且派出親近的人去慰問救濟老人,生病的給吃藥治療,挨凍受餓的給衣服和食物,從而贏得了民心。
關羽剛聽到南郡被攻破的消息時,還不相信,仍振振有詞地說:“此敵人訛言,以亂我軍心耳!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慮!”接二連三的探馬到來,才使他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立即往襄陽逃去。中途聽到襄陽失守,迫不得已又改投公安,可是公安守將已投降吳國。形勢如此危急,剛愎固執的關羽還依然自負地率軍企圖從陸路收復荊州。但沒走多遠,就遇到強大的吳軍的阻攔,加上后面魏軍的追殺,可說是進退無路,大勢已去了。此時,他才痛苦地對手下謀士司馬王甫說:“后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到此孤立無援境地,不得已,他只好率領殘兵敗將往西退守麥城,最后只剩下十多個騎兵。
關羽被圍困麥城多日,不見援軍,不得已只好準備棄城突圍,潛入西川以等待時機。他聽說有一偏僻的山間小路可通西川時,就決定從小路突圍。謀士司馬王甫知道后,連忙勸阻,認為一旦敵人在那里藏有埋伏,后果不堪設想,但關羽依然自恃武藝高強,聽不進司馬王甫的意見,甚至揚言:“雖有埋伏,有何懼哉!”執意走小路。結果鉆進了吳軍的口袋,關羽父子等人輕而易舉地就被吳國伏兵捉住了。不久,關羽父子就被殺掉了。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一章·天地之始》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七十七章·不欲見賢》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