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如何出新?這個“新”,就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簡而言之,詩詞創新,就是指題材內容的創新,語言與手法的創新。趙翼說過:“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詩詞創新是多方面的,四川大學周嘯天教授概括為四方面:“或新于命意,或新于取材,或新于措語,或新于手法。”我們便從這四個方面談談詩詞的創新。
(1)題材新。詩詞創新首先應該是題材內容的創新。比如周嘯天的長篇歌行《洗腳歌》:“健身中心即金屋,中有玉女濯吾足;大腕簽單既得趣,小姐收入頗不俗。別有蜀清駐玉趾,轉教少年為趨侍;游刃削足技藝高,捏拿恭謹如孝子。”洗腳、桑拿、按摩、美發等等是時代的產物,貴在寫新現象。又如呂和的《增資有感》:“喜至憂來昨與今,增資漲價反復輪。狂飆驅冷愈添冷,倒是無風暖幾分。”寫出了對當今增資與物價上漲輪回現象的憂慮,貴在寫新事物。
(2)立意新。立意新指主題思想新,感情新等。新題材能含新主題,舊材料也能出新的思想情緒。比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之戰,周瑜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曹操,歷來被人稱道。杜牧卻說孫吳乃僥幸取勝,否則“二喬”將會被鎖在曹操的銅雀臺。此是不沿舊說、創意新穎處。另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自殺不可取,應該不屈不撓,卷土重來。立意出新。而王安石的《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從劉項相爭的軍事態勢及人心向背上對杜牧所論提出異議,以反問的語氣表明江東子弟不會跟項羽卷土重來,眼光獨具,翻出新意。
(3)語言新。語言出新,可以吸收口語入詩。《詩經》中的“國風”就是春秋時期的白話詩。因為語言有變遷,書面語與口語漸漸脫離,遂有文言文。明代的袁宗道說:“夫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詩詞口語化,更能貼近大眾。例如朱元璋《詠雞》:“雞叫一聲蹶一蹶,雞叫兩聲蹶兩蹶。三聲呼出扶桑日,掃盡殘云和曉月。”一二句全是口頭語,但與三四句組合起來,卻是雅俗相融,渾然一體,就成了一首響遏行云,聲振古今的好詩。又如詩人葉國璋1972年悼念亡妻的《浣溪沙》:“教我如何不想她,悠悠四十八年華。知她同樣在思家。人老心寬窮對付,讀書看報舊生涯。別來無恙放心吧!”基本都是大白話,語淺情深,別具一格。語言出新最主要的就是吸收運用口語,生活用語以及新詞匯,這樣才接近民眾,富有時代氣息。但口語不夠雅潔、凝練、含蓄,使用時應當慎重。
(4)手法新。藝術在發展,新的表現手法也在不斷生成,詩詞也可借鑒其他藝術的表現方式和技巧。反諷是一種較新的表現手法,在聶紺弩的詩中運用較多。聶紺弩曾錯劃為“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什么農活都得干,挑水、鋤草、推磨、放牛、刨凍菜、搓草繩、燒開水等等,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伸,滿腔憂憤化為幽默、調侃,遂有《北荒草》詩作。《清廁同枚子》其一云:“君自舀來仆自挑,燕昭臺畔雨瀟瀟。高低深淺兩雙手,香臭稠稀一把瓢。白雪陽春同掩鼻,蒼蠅盛夏共彎腰。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穢成坑便肯饒。”尾聯將掏糞清廁與澄清天下聯系起來,構成反諷,這種無可奈何的自我調侃,是黑色幽默,含淚的微笑,是皮里陽秋的“雜文詩”。
趙翼《論詩》云:“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公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作為初學者在詩詞創作中如何出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訓練和感悟。
(1)體驗生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詞創作不可閉門造車。詩詞說到底是生活經驗的反映。閱歷不廣,識人不多,經驗不豐,題材有限,必然限制了創作的空間;只有擴大生活視野,增廣見聞,才能多多發現新問題,了解新現象,熟悉新事物,使創新成為有源之水。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陶淵明沒有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這也是他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內心深處真正的田園。
(2)換位思考。詩詞創作忌諱人云亦云,須有自己獨特的眼光。位置或角度的改變,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結論,或看出不同的側面,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就是要求我們換位觀察和思考。例如方竚的《詠史三首》其二:“開封府尹骨錚錚,鐵面生霜冷若冰。三鍘刑施龍虎狗,頭顱貴賤太分明。”此詩肯定了包拯的大公無私、鐵面無情;但從他鍘不同的罪犯用不同的鍘刀來看,又分高低貴賤,因此詩人對其等級觀念進行了嘲諷。可謂善思考,有眼力。又如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源自南朝梁王籍的“鳥鳴山更幽”,王安石反其意而用之,顯示出他作詩不愿蹈襲前人而自創新意。
(3)忠于自心。每一個人的內心感受都是獨特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受會有差異,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會有變化,詩者只要忠于自己的內心,寫出來的作品必有獨到之處。黃遵憲說“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這樣才能“不失乎為我之詩”。林散之《作書》一詩云:“不隨世俗任孤行,自喜年來筆墨真。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意味著寫到靈魂深處,渾然忘我,實際上恰恰是寫出了自己的“真”,雖是談書法的,同樣可用于詩詞創作。例如張應中的《尋幽》云:“久住城中不耐煩,尋幽特地到公園。游人似我知多少?枉費精神又一番。”現在的城市公園一般都對市民游客免費開放,這是好事,但人多,熙熙攘攘也就失去了幽靜。該詩忠于自身體驗,直言所見所聞,直言心底感悟,遂有了新意。
上一篇:如何作竹枝詞
下一篇:詩詞創作如何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