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明末清初江西詩詞·遺民詩人·南昌遺民詩人
陳弘緒(1597~1665),字士業,號石莊,新建人。陳道亨之子。性警敏,好學,家集書萬卷,兄弟友朋日夜講習。以任子薦授晉州守。時真定屬邑多殘破,閣臣劉宇亮出督師,欲移師入晉州,坐拒不聽,被參緹騎逮問,士民哭闕下,頌其保城功,得釋。謫湖州經歷,署長興、孝豐二縣事,有惠政。尋為巡按劾罷,入清后屢薦不起,移居章江,輯《宋遺民錄》以見志。生平事跡附見《明史》卷二百四十一《陳道亨傳》、清施閏章撰《學余堂文集》卷二十《故征君晉州知州陳公墓志銘》等。有《石莊集》《恒山存稿》《周易備考》《詩經尚書義》《寒崖集》《鴻桷編》《峿齋詩》《荷鋤雜志》《寒夜錄》《讀書跋》等數十種,《豫章叢書》錄其《寒夜錄》二卷、附《校勘記》一卷、《校勘續記》一卷(清魏元曠撰校勘記,清胡思敬撰續記,丁氏八千卷樓鈔本,民國五年刊,《叢書集成續編》第213冊影印)。其詩,《江西通志》錄1首。詩歌效法韓愈,以文為詩,瘦硬生新。如《達摩峰》:
東來西去歲時賒,錫杖遙沖洞口霞。一自踢翻蘭若壁,始知九載見空華。
山水詩卻重議論,時見佛典中語,如“錫杖”“蘭若”“空華”等,詩風瘦硬奇崛。又如《游洪崖》,詩云:
玉龍蜿蟺劈蒼石,漱雨搖風幾千尺。清冷蕩滌自古塵,轟飛忽見崩崖折。搗藥臼存仙已去,雪精藤笠知何處。幽草幽叢閱代深,白云落落堆寒絮。峭壁古篆點畫疑,一字兩字捫且推。讀之不了踟躇立,刮削老苔留新詩。赤日墮山瞑煙重,吼泉勢撼孤亭動。節杖遙指翠微燈,蟲聲滿徑催清夢。
寫游洪崖所見景致,氣勢倒不小,只是語言有些生澀,詩風奇崛瘦硬。《東湖》云:
孺子祠前水,斜過吏隱亭。昔垂高士釣,今照酒人星。燈滿盂蘭社,魚依橋甕萍。幾番看競渡,虹影掛香軿。
游覽東湖的孺子亭與吏隱亭兩處名勝,間用僻典僻語,生澀瘦硬。而《江城懷古詩》六十首,堪稱遺民詩之佳作,不時流露出“白頭未遂丹砂愿,煙霧蒼茫去荷鋤”之類的隱士情懷。此外,如《失題》云:
風雨千年痛哭聲,海天寥落聽韶韺。澄心堂內新詞好,銜壁凄涼愧眾伶。
更是表現了他的遺民情結,“借詠古以諷明臣入仕清廷者”[1]。類似的還有《李太虛席上觀女樂》二首等。
王猷定(1598?~1662?),字于一,別號軫石,南昌人。王時熙之子,貢生。崇禎末年,漫游至揚州,為愛國將領史可法征為記室參軍,史待其如師長。曾為史可法撰寫迎立福王的檄文,情文傾動一時。弘光時,其姻親袁繼咸總督江西、湖廣、應天、安慶軍務,上疏推薦他,他謝絕袁的好意。入清后,絕意仕途,以詩文自娛。后流寓杭州昭慶僧舍,憂憤而死。身后一貧如洗,無資以殮。以詩、古文、詞自負,與侯方域齊名。明季,與杜濬俱以詩文名天下,世稱“于一于皇”。對客講論,每舉一事,原原本本,聽者心折。兼有筆札、喉舌之妙,書法亦擅名一時。生平事跡見《江西通志》卷七十、《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四等。有《四照堂集》,《豫章叢書》錄其《四照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四卷,《浙江通志》(《四庫全書》本)稱其“善古文,為人倜儻自豪,寓居西湖。為文郁勃,如殷雷未奮,又如崩崖壓樹,槎丫盤礴,旁枝得隙,突然干霄;或間露卑率語,然蒼骨老氣,終不可沒”。
其詩,《明詩綜》錄3首,《明詩紀事》錄10首,豫章叢書本《四照堂詩集》四卷錄257首,其中,五古30首、七古9首、五律88首、七律69首、七絕61首。古詩發思古之情,具《離騷》之情調;近體以五律居多,哀婉動人。五古如《閏三月十九日闇衣招集螺舟北園二首》,借園林草木花鳥比興,抒發飄零不遇之感。其他五古詩,大抵如此,故陳田云“于一詩,騷情古意,跌宕蕭寥”[2]。七律如《送侯述鄴之秦二首》:
蒼蒼樹色滿西陲,古道咸陽舊雨吹。太華一筇看日月,軍書十萬領熊羆。壯心未老關云亂,孤劍長鳴隴水知。幾處旌旗迷漢代,昆明應續少陵詩。
百戰關河一劍游,動人清淚極邊州。圖書盜賊歸何處,財賦兵車莾未休。鐵嶺塵飛三輔暗,瓦云風動五陵秋。君行莫唱烏烏曲,咽盡銅川水不流。
送別詩不寫離情別意,卻別有懷抱,詩風沉郁蒼涼。五律如《螺川早發》:
月落秋山曉,城頭鼓角停。長江流剩夢,孤棹撥殘星。露濕鷗衣白,天光雁字青。蒼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寫江上早行所見景色,寓情于景,羈旅行役之愁見于言外,情調悲婉。又如《送香山游潁州》其二:
何者為長策,看人老一生。鼎湖愁入夢,清穎淚無聲。古道黃塵暗,炎天白發行。秋風雖有約,惜別不勝情。
人生況味與依依惜別之情交織,感傷情調濃郁。又如《返揚州喜晤孫無言》:
卻訝秋還在,蕭條滿目非。江山千騎暗,城郭一人歸。見子南冠淚,猶驚楚客衣。庭花何爛漫,寂寞伴伊威。
借山川景物,感事傷時,寄托故國之思,風格沉郁悲涼,接近杜甫的亂中之作。類似的詩歌,還有《阜城》《登燕子磯》等。猷定生當明季,身歷亂離,卷入明末遺民行列,行諸詩文,多故國之思與凄苦之聲,故陳田云“五律一體,尤哀咽動人”[3]。
徐世溥(1607~1658),字巨源,新建人。明諸生,徐良彥之子,熊明遇之女婿。幼隨父任,學殖日富,年十六補博士弟子員。時東鄉艾南英以時文奔走一世,聞世溥名,與約為兄弟。與侯方域并負文名,又與熊人霖、萬時華、陳弘緒號“江右四公子”。江南若陳子龍、姚希孟,里中若萬時華、康小范輩,無不以杓斗歸之。世溥才雄氣盛,一往自遂。兼工書法,戶外屨常滿,繼而屢困鎖闈。入清,匿影杜門,絕意進取。順治年間,溧陽陳名夏柄政,欲修征辟故事,直指使者親式其閭。又作手書遣司理,持禮幣往山中致之,堅拒不納。司理去后,盜乘夜入室,索其禮幣,不知初未嘗受,盜不信,以火炙之,至死乃去[4]。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十四、《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三十九等。有《榆溪集》《榆溪外集》《夏小正解》《韻蕞》《榆墩集選文詩》《榆溪詩抄》《東園類語詩話》,《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9冊錄其《榆溪詩鈔》二卷。清王士禎撰《居易錄》(《四庫全書》本)卷十一稱:“士業(陳弘緒)之文暢,巨源之文潔。”陳弘緒撰《江城名跡》(《四庫全書》本)卷二“榆溪”條載:
古魏元君煉丹地,臨溪多榆故名……予友徐巨源征君世溥結廬其間,所署詩文因名《榆溪集》。巨源最愛江文通《恨》《別》諸賦而尤醉心《韓嬰外傳》,以為嬰敘事淡蕩婉勁,有司馬遷逸致,迥出西漢諸家,故其作《愛秋光賦》《東湖漁者賦》,仿佛醴陵操觚。而他文抑揚吐氣,意在筆先,有韓生之風焉。晚乃力摹昌黎,有酷肖者。詩則少陵沉郁,昌谷奇麗,時亦錯出見奇。山居日久,應酬諸文絕少。予嘗語巨源祝詞始自虞伯生,其《壽兩尹先生序》雄偉,固足不朽。
對世溥的詩文所作評述較具體、全面、準確。其詩,《江西通志》錄5首,《明詩紀事》錄13首。他的詩,時而奇麗,時而瘦硬,時而沉郁。尤其身遭亂離,憔悴枯槁,行諸筆墨,令人難以卒讀。如《葛仙壇訪見明尊宿》:
幽居幾歲狎偷安,特為孤峰上葛壇。一臥煙蘿忘入徑,長看云石對憑欄。崖經野燒松鱗古,澗挾余冰竹影寒。最愛相逢無佛語,成蹊共在不言端。
寫幽居的心情與登葛仙壇所見景致,詩風瘦硬。《獨上新滕王閣》云:
獨自登高眷故都,周回殘錦半模糊。新題欲賽蛟龍字,舊跡疑翻蛺蝶圖。蘇圃只今煙蔓草,徐亭誰昔雨生芻。由來名勝兼資福,得似君王此閣無。
寫登臨滕王閣所見所感,頌揚南昌名士徐孺子、蘇云卿的高潔品行,暗以自況,詩風沉郁。《江上同蕭伯玉先生》云:
同傍漁舟問酒家,路侵殘草似春沙。經風霜葉迎人墮,誤向鷗邊嘆落花。
與蕭士瑋同行于江上酬唱,寫景狀物,細膩生動,風格奇麗。《畫桃源圖》再現世外桃源的境界,清新恬淡。《萬里長所居》也是類似風格。又如《楚謠》其一:
不是商船莫上關,新河寫換客如山。武昌只索錢三貫,雙槳單裝任往還。
一舟只載一人,不附他客,謂之單裝。詩以民謠的形式,暴露榷使征商船稅這項政策的不合理。為反映現實之作,詩風清新自然。
徐世溥身逢離亂,憔悴行吟所得,往往“豐神戌削,有疏竹幽花之致。身遭亂離,憔悴哀吟,中有不堪卒讀者”[5],如《春詞》:
不飲已如醉,蒙蒙況日斜。遠鐘殘夢后,酒氣似梅花。
未飲先醉,日暮西斜,沉醉夢中,遠鐘驚夢,已是酒氣如曛,其落魄、憔悴之狀如現。類似的還有《辛未春中逢晏山人彈陽關操》《初秋江上聞笛有懷同社諸子》《看晚穫值守齋上人經過卻寄香城諸師》等。
黎元寬(1597~1676),字左嚴,號博庵,南昌人。黎道照之子。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工部主事,榷浙南關。歷兵部郎中、浙江提學僉事,以忤溫體仁罷歸。明亡,絕意仕進,構草廬于谷鹿州,與生徒講習周、秦以來古文之學。順治初,有薦之者,以母老固辭,年八十,以壽終。生平事跡見《江西通志》卷七十、《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三十九等。有《進賢堂稿》,《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5、146冊錄其《進賢堂稿》二十八卷。其詩,《江西通志》錄2首,《江西詩征》錄3首,《西江詩話》稱其有《進賢堂詩集》五十卷,今未見流傳。他的詩歌成就雖不及古文,但也頗有特色。如《杏花樓》:
杏花樓下泛香波,樓上看花凈綺羅。樹拂鞭絲妨馬路,村沽斗酒聽鸝歌。千年蘇圃風流在,兩相平泉木石多。王謝烏衣能復起,歸來舊燕欲如何?
吟詠南昌名勝杏花樓,前半寫眼前的繁華熱鬧,后半連用三個典故,借歷史人物寫其人文薈萃的傳統。蘇圃風流和兩相[6]平泉,是贊頌隱逸之高潔與人文之薈萃。詩末,化用劉禹錫《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意,以反問收結,引人遐想。又如《開元觀》詩,裘君弘評曰:“此詩寄托深婉,近人懷古諸什皆不能及。”[7]《九奇峰寄釋匡云》云:
飄風應不到匡廬,臥起匡公走訊予。為問九峰峰頂上,可容倦客一騎驢?
以詩題贈,除表達問候之意外,還抒發了詩人客游他鄉而對旅居生活感到厭倦的情緒。騎驢,意為苦吟,系用典故,以反問出之,可見出詩人于苦澀中保持樂觀的情懷,詩風俏皮活潑。《送僧歸廬山》云:
匡山秀色落重湖,一葉僧歸入畫圖。他日就師尋舊社,白蓮重放數枝無?
送別禪師歸廬山,不寫惜別之意,設想他日重逢,別具一格。白蓮社為東晉釋慧遠等人在廬山東林寺所創,以所植白蓮而得名。典故仿佛信手拈來,自然妥帖,詩風清新淡遠。黎元寬于明亡后絕意仕進,故可視之為遺民作家。但從所見的幾首詩來看,尚無遺民詩的感傷情調。
注釋
[1]錢仲聯:《清詩紀事》第一冊,明遺民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頁。[2]陳田:《明詩紀事》,第3381頁。[3]陳田:《明詩紀事》,第3381頁。[4]裘君弘:《西江詩話》卷十稱“順治戊戌,為盜所殺”,戊戌,即順治十五年。[5]陳田:《明詩紀事》,第3377頁。[6]杏花樓為張文端公故宅,在東湖之濱;劉文端公別墅也在湖上,二人曾為相,故云。[7]裘君弘:《西江詩話》卷十“黎元寬”條,《續修四庫全書》第1699冊,第596頁。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后期江西詩詞·江右王門學派詩人·南昌“三魏”兄弟詩人
下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前期江西詩詞·臺閣體前期詩人楊士奇·臺閣體盟主楊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