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同時也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竹枝詞專寫風土人情,與七絕似同而實異,葉句少,拗句多,重音節而詞句次之,重氣韻而文采次之。大都皆眼前指點語,亦有借以感遇懷人的。
竹枝詞作為一種詩體,在創作方法上,與其他詩歌的創作方法基本相同。比如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意境、意象,等等。但是,竹枝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經常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現例舉幾種方法以下:
(1)白描法。什么是白描?有人以為只要心中所想,口中所言,信手寫來,不施描繪,就叫白描。其實這是誤解。白描這種藝術表現方法,原是繪畫上的方法,后移至詩歌方面。所謂白描,就是抓住描寫物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簡練的筆墨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例如楊米人《都門竹枝詞》:“雪亮玻璃窗洞圓,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響,紅線穿成壓歲錢。”僅僅四句,將春節最具特征的民俗:放花、爆竹、太平鼓、壓歲錢,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組成一幅十分生動熱鬧的民俗風情畫。
(2)比興法。比、興是從《詩經》傳下來的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一般講來,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或稱隱喻)。興,是起的意思,是從某一物象引發而出的內容,即觸物起情,觸景生情。比和興通常聯起來運用。竹枝詞里有大量作品運用比興方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環境的比、興,可以使形象更加鮮明,增加詩的含蓄美,引發想象力。例如元朝詩人倪瓚《竹枝詞》:“心愿嫁郎郎不歸,不及江潮不失期。踏盡白蓮根無藕,打破蜘蛛網費絲。”這首詩寫得很巧妙,后三句全是比喻,第二句是明喻,三四兩句全是諧音雙關暗喻。“無藕”原是“無偶”,“網費絲”原是“枉費思”。
(3)典型法。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詞表現方法之一。什么是典型形象呢?就是能反映物象本質而又具有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這種表現手法,可以使詩的形象性更加鮮明突出,更富感染力。晏西征《竹枝詞·選舉》:“今年選票又分來,依樣葫蘆畫一回。投李投張何必管,上頭早已有安排。”這里選取了選舉中一個典型畫面:依樣畫葫蘆,形象生動,具有反諷意味。又如張芝田《梅州竹枝詞》:“凌風高閣俯域隈,人立域頭眼界開。最好夕陽紅兩岸,半江風送一帆來。”這是一首站在廣東梅州城樓上賞梅江景色的竹枝詞。詩人突出表現梅江在夕陽西照時的典型景物,斜暉返映,輕風帆影,烘托出梅州的一片迷人景色。
(4)動態法。表現靜態和動態都是詩詞創作中的表現方法。而動態表現卻常常成為詩歌中最具靈氣的內容,吟安一個動詞卻往往成為一首詩的“詩眼”所在,竹枝詞亦是如此。歷代竹枝詞都有表現動態的佳作。例如錢大昕《竹枝詞六十首》之一:“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語相將北郭行。折得湘桃剛一朵,小環偷壓鬢邊輕。”本詩寫天真的姑娘們去郊外春游,艷麗的桃花惹得她們非常羨慕。剛剛摘下一朵,就偷偷插在鬢邊。作者將這位小姑娘瞬間動作和思春心態寫得活靈活現,從而把春天氣息烘托得生意盎然。
關于竹枝詞的特色,有人概括為“四易”,即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主要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不拘格律,束縛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韻書上的規范,民間竹枝詞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聲韻。
詩風明快,詼諧風趣。大凡竹枝詞,不論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論是漢民族或少數民族,幾乎都具有這種特色。應該說,這種詩風也是從民歌中帶進來的。
廣為記事,以詩存史。詩與史相結合,是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竹枝詞緣于紀事,凡風土民情、山川形勝、社會百業、時尚風俗、歷史紀變等等皆可入詩。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領域。
如何寫好竹枝詞?只要初學者在創作中注意運用其藝術手法,相信寫好竹枝詞比絕句容易的多。
上一篇:如何作詠物詩
下一篇:詩詞創作如何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