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弟子規(guī)—清李毓秀《謹而信》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朝早起,夜遲眠,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盥(ɡuàn慣):洗手,洗臉。
【譯文】
早晨要早起,夜間要遲點睡,一個人很容易衰老,要珍惜這早晚的時光。早晨起床后要洗臉洗手,還要漱口刷牙。大小便后,要馬上把手洗干凈。
【原文】
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趁家。
頓:放置。
【譯文】
帽子要戴正,紐扣要系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鞋帶要系緊。帽子和衣服要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要亂扔亂放,以致把衣帽弄臟。衣服貴整潔干凈,不貴華麗。穿衣服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同時和自己的家境相稱。
【原文】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則:限度。
【譯文】
吃東西不要挑挑揀揀,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年齡還小時,不要飲酒,喝醉了會丑態(tài)百出。
【原文】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閾(yù域):門下橫木,稱門檻、門坎。跛倚:一腳落地斜靠著。箕踞:兩腿叉開蹲著或坐著。《禮記·曲禮》:“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出外行走不要擺出傲慢的樣子,站立時不要一腳舉起像個跛子,坐著時不要雙腿叉開像個畚箕,睡時不要趴著。)搖髀:搖晃大腿。髀(bì壁)大腿。
【譯文】
走路要從容不迫,站立要端正,作揖行禮要把身子彎下去,跪拜要恭恭敬敬。不要把腳踩在門坎上,不要跛著腿斜靠著,坐著時不要兩腿叉開,不要搖晃大腿。
【原文】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zhuǎn)彎,勿觸棱。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入虛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棱:棱角。如執(zhí)盈:《禮記·少儀》:“執(zhí)虛如執(zhí)盈,入虛如有人。”虛,空虛。
【譯文】
進門時要緩緩地揭開門簾,不要有聲響。走路轉(zhuǎn)彎時,寬度要大些,不要碰到棱角。手里拿著未放東西的器具,要像拿著盛滿東西的器具一樣小心。走進沒有人的房間,要像走進有人的房間一樣謹慎。做什么事都不要慌忙,一慌忙就容易出差錯,做事不要畏難,更不要草率馬虎。
【原文】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譯文】
打斗爭鬧的場合,絕對不要靠近;邪惡背理的事情,絕對不去過問。
【原文】
將入門,問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二句見《禮記·曲禮》:“將上堂,聲必揚。”
【譯文】
將要進別人家的門時,先問有誰在屋里,將要上堂屋時,要大聲和主人打招呼。當別人問你是誰時,要把姓名告訴對方,假如只籠統(tǒng)回答“是我”、“是吾”,這樣別人還是不知道你是誰。
【原文】
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慳(qiān牽):吝嗇。
【譯文】
借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提出請求,假如不問一聲就拿去用,就是偷竊。借了別人的物品,用完了要及時還給別人。別人來借東西,假如有不要吝嗇。凡說話,首先要講信用,欺詐和胡言亂語,那怎么可以呢?
【原文】
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佞(nìnɡ濘):用花言巧語奉承人。的:的確,確實。
【譯文】
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只要求說得對,不要花言巧語。尖酸刻薄的話,下流骯臟的話,市井粗俗市儈習(xí)氣,都切不可沾染仿效。自己沒有看得真切的事,不要隨便去說;自己知道得不確切,不要亂傳。
【原文】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guān)己,莫閑管。
【譯文】
不適宜的事,不要輕易答應(yīng)別人,假如輕易答應(yīng)了,辦和不辦都是錯,進退兩難。說話時,吐字要凝重流暢,不要說得太快,不要含糊不清。那個說長,這個說短,與己無關(guān)的閑事,不要去管。
【原文】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則警。惟德學(xué),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即思齊:《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見到賢人,便要想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和他相同的缺點。)
躋(jī機):登,上升,趕上 。 省(xǐnɡ醒):檢查,反省。
【譯文】
看到別人好的品行,就想到要向他們看齊;即使和他們相差很遠,也要努力逐漸趕上。看到別人做壞事,就要自我檢查,假如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有同樣的錯誤就改正,假如沒有,就要提高警惕,防止犯同樣錯誤。只有道德、學(xué)問、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才應(yīng)當自我勉勵,趕上別人。假如只是衣服、飲食不如別人,就不必心里難過不平衡。
【原文】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損友、益友:《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做朋友,同信實的人做朋友,同見聞多的人做朋友,便受益。同阿諛奉承、玩弄手腕的人交朋友,同逢迎諂媚的人做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做朋友,便會受害。”)非:過錯,做壞事。辜(ɡū姑):罪過。
【譯文】
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別人奉承自己就高興,這樣對你有害的朋友就會來和你交往,對你有益的朋友就會離你而去。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高興,這樣那些正直誠信的朋友就會逐漸和你親近。無意中做了不好的事,叫做犯了錯誤;假如是故意去做壞事,就叫罪惡。犯了錯誤能改正,就等于沒有犯錯誤;犯了錯誤又加以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
上一篇:弟子規(guī),圣人訓(xùn):首孝弟,次謹信|什么意思
下一篇:王良策馬,傅說騎箕|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