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一《四·支》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王良策馬,傅說騎箕。
【譯文】
春秋時王良善于馭馬,傳說死后化成星宿。《黃帝占》中說:如果四馬參差不齊,天下就會安寧,如果四馬并行,王良舉起馬鞭,那天下將會動蕩。傅說是殷商王武丁時的賢相。現箕星和尾星中間有一顆星叫傅說。傳說傅說明亮,則皇帝多子多孫;傅說失去光彩,天下將大亂。
【原文】
伏羲畫卦,宣父刪詩。
【譯文】
相傳上古時代曾有背上畫有陰陽奇偶圖的龍馬在黃河浮出水面,伏羲氏得見而畫成八卦:乾(天)、兌(澤)、離(火)、震(雷)、巽(風)、坎(水)、艮(山)、坤(地)。唐太宗下詔尊孔子為宣父。他將當時流傳的三千多篇詩刪選為三百十一篇,就是《詩經》。秦漢時有六篇散失。
【原文】
高逢白帝,禹夢立彝。
【譯文】
漢高祖劉邦未發跡前,一次黑夜醉酒殺死一擋路大蛇,后有人見一婦哭曰:“我兒為白帝之子,化作蛇橫在道路上,現被赤帝之子殺死了。”傳說大禹治水至衡山,夢見一自稱玄彝蒼水使者的男子對他說:“你如果想得到我的簡冊,就請到黃帝宮齋戒。”大禹依言前往,果然得到金簡玉牒。
【原文】
寅陳七策,光進五規。
【譯文】
宋胡寅向高宗獻七條計策:一是罷和義而修戰略;二是置行臺;三是務實效;四是起天下之兵;五是遷都荊襄;六是選宗室;七是存紀綱。宋司馬光曾向仁宗進獻五條規勸意見:保業、惜時、遠謀、謹微、務實。
【原文】
魯恭三異,楊震四知。
【譯文】
東漢魯恭為中牟縣令時,鄰縣苦于蝗災,而中牟縣卻無蝗蟲。鄰縣的肥親到中牟縣,見一雉雞經過小孩,肥親問:“為何不捉住它?”小孩答:“這只雉雞正帶著小雉雞呢。”肥親感嘆說:“蝗蟲不入縣境,教化延及草木禽獸,小孩子也有仁義之心,這三件事與眾不同啊!”漢楊震赴東萊太守,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乘黑夜向楊震送禮遭拒絕,王密說:“黑夜無人知此事。”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無人知道?”王密慚愧離去。
【原文】
鄧攸棄子,郭巨埋兒。
【譯文】
晉鄧攸曾因石勒作亂帶全家出逃,路遇強盜,于是棄親子背著侄子逃走。漢郭巨生活貧窮,不能很好的供養母親,決定將兒子活埋。他挖土三尺,發現一壇黃金,上用紅字寫道:“天賜孝子郭巨,官不能奪,人不得取。”
【原文】
公瑜嫁婢,處道還姬。
【譯文】
宋鐘齋瑾,字公瑜嫁女時,為女買一婢女,后發現該女乃前任縣令之女,于是將兩女一同嫁了。五代末年,陳國大亂,駙馬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各執半面鏡子逃生。陳滅之后樂昌公主成為隋越國公楊素家的侍妾。后依約讓仆人到都市高價賣半面鏡子,徐德言見后,拼合鏡子,并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聞知,送還了樂昌公主。
【原文】
允誅董卓,玠殺王夔。
【譯文】
東漢王允痛恨董卓,暗中與呂希定計殺死董卓。宋四川利司都統王夔,生性殘忍,不服管制,后余玠擔任四川安撫制置使,設計殺掉了他。
【原文】
石虔趫捷,朱亥雄奇。
【譯文】
東晉桓石虔行動敏捷,英勇無比,隨父入關作戰,威鎮四方。一次桓沖陷入敵陣,桓石虔飛馬向前,在千軍萬馬中救出了桓沖。戰國時大梁人朱亥,勇敢而俠義,奉信陵君之命前往秦國,被秦王關于虎圈中,朱亥對老虎怒目而視,老虎不敢動,秦王于是以禮送他回國。后信陵君竊符救趙,朱亥用袖藏的四十斤大鐵錐擊殺晉鄙,保全了趙國。
【原文】
平叔傅粉,弘治凝脂。
【譯文】
魏國大臣何晏,字平叔,姿容秀美,面色極為白皙。魏明帝因疑他涂了粉,便讓他盛夏之時吃熱肉面,結果何晏大汗淋漓,用衣服擦臉,面色依舊。晉杜義,字弘沿,皮膚極白凈,王羲之見后感嘆道:“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神仙中人也。”
【原文】
伯俞泣杖,墨翟悲絲。
【譯文】
漢伯俞十分孝順,一次犯錯母親用杖打他,母親問他:“從前我打你,你一聲不哭,為什么這次哭呢?”伯俞回答說:“前幾次打,我覺痛,知母親身體健康;這次感覺不痛,知母親體衰力弱,因此哭泣。”戰國時墨翟,見染絲人,就悲嘆道:“絲在青色染料中就變成青色,在不同顏色的染料中就變成不同的顏色,所以不可以不謹慎啊!不只是染絲,治理國家也是這樣。”
【原文】
能文曹植,善辯張儀。
【譯文】
曹植字子建,曹操三子,十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張儀,戰國時魏人,曾隨鬼谷子學習,主張連橫,善于游說,后說服六國割地事秦。
【原文】
溫公警枕,董子下帷。
【譯文】
北宋司馬光,被封溫國公,喜歡讀書,怕睡熟了浪費時間,就用圓木作枕頭。這種枕頭易傾斜轉動,人易被驚醒,因此稱“警枕”。西漢董伯舒治學勤奮,為潛心研究學問,曾把自己關在房中,放下帷幔,三年目不窺園。
【原文】
會書張旭,善畫王維。
【譯文】
唐張旭擅長草書,所寫之字如有神助,在看了公孫大娘舞劍之后,書法功力更加精進,人稱“草圣”。唐王維,字摩詰,詩畫俱佳,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原文】
周兄無慧,濟叔不癡。
【譯文】
春秋晉悼公名周,有個癡呆兄長,不能立為國君,于是大臣就擁立周為晉國國君。晉王湛平時不愿表現自己,人們都認為他是呆子,他的侄子毛濟與他談論《易經》后感嘆道:“家中有位名士,卻三十年不為人所知!”于是將其薦于晉武帝。
【原文】
杜畿國士,郭泰人師。
【譯文】
漢末杜畿拜訪侍中耿紀,尚書令茍彧聽到他談話,認為杜畿乃奇才。他派人對耿紀說:“有國士卻不向朝廷舉薦,你憑什么做現在這個官呢?”并將杜畿薦于朝廷。漢魏昭小時候,請求服侍郭泰,郭泰說:“你應當認真讀書,精研經義,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法來接近我?”魏昭說:“傳授經書的老師很容易找到,為人師表的老師卻很難碰到。我想用我素絲般的本質來接近你,接受你的調教。”
【原文】
伊川傳《易》,覺范論詩。
【譯文】
宋程頤,人稱伊川先生。他游歷成都時,發現一箍桶的篾匠和一個賣醬的老翁都對《易經》頗有心得,極為感嘆。后他對袁滋說:“《周易》的學問已經興盛于蜀中了。”宋彭覺范擅長做詩,其弟超然善于評論詩作,曾說:“詩貴于能得天趣。”覺范問:“怎樣去認識天趣呢?”超然說:“能夠知道蕭何為什么能解韓信,那么天趣就可以認識到了。”
【原文】
董昭救蟻,毛寶議龜。
【譯文】
漢董昭渡錢塘江時,救了一只大螞蟻,后傳說董昭被誣陷關于獄中,群蟻咬掉獄械,董昭得以逃跑。晉毛寶十二歲時曾放生一只白龜,后毛寶鎮守邾城失敗后投江自殺,為白龜所救。
【原文】
乘風宗愨,立雪楊時。
【譯文】
南宋宗愨,小時說自己的志向為:“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宋楊時四十歲時拜程頤為師,對程頤十分恭敬。一次程頤小睡,堂下積雪已一尺厚,楊時仍立于堂下。
【原文】
阮籍青眼,馬良白眉。
【譯文】
三國魏阮籍,“竹林七賢”之一,能用青白眼看人,見到俗氣的客人就用白眼相待,喜歡的則用青眼相待。漢末馬良,眉毛之間有白色的毫毛,鄉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原文】
韓子《孤憤》,梁鴻《五噫》。
【譯文】
韓非,戰國時法家代表人物,師從荀子,撰有《說難》《孤憤》等十多萬字的作品。東漢梁鴻,生活貧困但氣節高尚,作有《五噫歌》:“陟彼北其分,噫!顧覽帝景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勤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以諷刺統治者的奢華。
【原文】
錢昆嗜蟹,崔湛乞麋。
【譯文】
宋秘書監錢昆愛吃螃蟹,一次想謀求外住,別人問他想去哪,他說:“只要那個地方有螃蟹而又沒通判就行。”北宋權臣崔遏之兄崔湛曾向李繪索要麋角和鴿羽,李繪回信說:“鴿有六片飛羽,一飛就能沖天而上,麋有四條腿,一跑就能跑到偏遠的地方。下官手腳遲鈍,追不上鴿子和麋鹿,沒有辦法討你的喜歡。”
【原文】
隱之賣犬,井伯烹雌。
【譯文】
晉吳隱之家境貧困,女兒將出嫁時,友人派人送東西至吳家,發現吳家婢女正準備去賣一條狗。春秋時百里奚在楚國做苦役,秦王惜才,用五張羊皮贖回他,拜為國相,其妻得知后,也到了秦國。一日百里奚彈琴,他雇的洗衣婦拿過琴彈唱道:“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百里奚一問,方知是以前的妻子,夫妻于是團聚。
【原文】
枚皋敏捷,司馬淹遲。
【譯文】
西漢枚皋談吐風趣,文思十分敏捷,揚雄曾說:“戰時軍中文書要由枚皋來寫。”司馬相如的文章典雅溫麗,但構思比較慢。揚雄說:“用于宗廟和朝廷這種嚴肅場合的典章冊令,要由司馬相如來寫。”
【原文】
祖瑩稱圣,潘岳誠奇。
【譯文】
南朝祖瑩,八歲就通曉《詩經》《尚書》。常在晚上苦讀。當時號稱“圣小兒”。晉潘岳才貌雙全。少年時出行,女子爭相向他投擲果子。鄉人稱他為奇童。
【原文】
紫芝眉宇,思曼風姿。
【譯文】
唐元德秀,字紫芝,品行高尚,淡泊名利,后隱居山中,怡然自得,宰相房琯曾說:“一見到紫芝的眉宇,就能使人的名利之心都去盡。”張緒,字思曼,風度清高,氣質典雅。齊武帝曾得一四川柳樹,枝條長,狀如絲線,賞玩時嘆曰:“這棵柳樹風流可愛,好像張緒當年一樣。”
【原文】
毓會竊飲,湛紀成糜。
【譯文】
三國鐘繇之子鐘毓、鐘會小時偷藥酒喝,鐘繇裝睡察看他們。事后,鐘繇問鐘毓為何喝酒前先拜一拜,鐘毓說:“喝酒是用來養成禮節的,所以不敢不拜。”又問鐘會為何不拜就喝了,鐘會說:“偷本來就不合禮節,所以不拜。”漢陳寔和兩個兒子陳紀、陳湛號稱“三君”。陳紀、陳湛小時,因聽客人與父親談話,將飯做成了糜(粥),陳寔見兩人復述談話內容絲毫無誤,便說:“有糜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飯呢?”
【原文】
韓康賣藥,周術茹芝。
【譯文】
東漢韓康,字伯休,常年在山中采藥賣,從不還價,三十年如一日,一次一女子因韓康不愿還價,怒道:“你難道是從不講價的韓伯休嗎?”韓康嘆道:“我本想隱姓埋名,現在連這樣的年輕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我還賣藥干什么呢?”從此隱居。漢初周術,與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隱居于商山,他們在《采芝歌》中道:“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饑。”
【原文】
劉公殿虎,莊子涂龜。
【譯文】
北宋劉安世做諫官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為了讓皇帝接納他的諫言,會重復進諫四五遍,人稱“殿上虎”。楚威王想將國內故事托給莊周,派人去看他,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已死了三千年,大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著,藏在廟堂之中,請問,這只神龜是愿意死了留下一把骨頭讓人珍惜呢,還是愿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來人說:“當然活著好。”莊子說:“那么請你們走吧!我也愿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
【原文】
唐舉善相,扁鵲名醫。
【譯文】
戰國蔡澤曾請唐舉看相。唐舉說:“你的壽命從現在算起還有四十三年。”蔡澤說:“只要生活富足,有權勢,四十三年夠了。”后蔡澤成了秦國宰相。魏文侯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哪個醫術最好?”扁鵲說:“長兄看病,只能治外表,名氣不出家門;二兄看病,只能治到毫毛為止,名氣也不出里巷;我看病,能夠針刺血脈,敷毒藥于肌膚之間,因此能名聞于諸侯。”
【原文】
韓琦焚疏,賈島祭詩。
【譯文】
宋韓琦曾為諫官,后將積累下來的奏疏稿都燒掉,只留七十多份稿子,合為《諫垣存稿》。唐賈島每年除夕之夜,要檢點一年所做之詩,用酒肉祭祀,說:“做詩費了我許多精神,現在用這些東西來作些補償。”
【原文】
康侯訓侄,良弼課兒。
【譯文】
宋胡安國,字康侯,有一侄小時玩劣,兇暴狡黠,難以管制。胡安國將他關在空房中,放了一千多卷書,后他的侄子中了進士。宋余良弼善于教育子女,曾作詩道:“白發無憑我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以此勉勵兒子發奮讀書。
【原文】
顏狂莫攻,山器難知。
【譯文】
南朝宋顏延之,文章蓋世,宋文帝問他幾個兒子的才能,他說:“竣得臣筆,測得臣文,得臣義,曜得臣酒。”宋文帝又問:“誰得卿狂?”顏延之回答說:“無人可及。”晉山濤,“竹林七賢”之一。羊祜與晉武帝謀劃討伐吳國,山濤說:“外部安寧了一定會有內部的憂患,暫且放過吳國,把它作為我國外部的畏懼力量,難道不是好計策嗎?”大家極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原文】
懶殘煨芋,李泌燒梨。
【譯文】
唐高僧明瓚,號懶殘,隱居山中,唐德宗下令召見他時,他正用牛糞的火煨芋芨,沒有接受皇帝的詔令。宰相李泌陪侍唐肅宗夜坐,因正在修煉,不吃米谷,唐肅宗親自燒梨給他吃。
【原文】
干椹楊沛,焦飯陳遺。
【譯文】
漢末楊沛擔任新鄭縣令時,讓百姓積貯了很多桑椹干和豆子。后曹操行軍路過新鄭,手下一千多人沒有軍糧,楊沛進獻了桑椹干和豆子,曹操大喜。晉陳遺,因母親愛吃鍋底焦飯,因此常將焦飯貯存起來,帶給母親,后隨部隊出征,大敗,很多人餓死了,陳遺卻靠著平時貯存的焦飯活了下來。
【原文】
文舒戒子,安石求師。
【譯文】
東漢王昶,字文舒,他曾告誡兒子:“事物速成則速亡,成就較晚的反而能善終。把彎曲作為伸展的準備,把謙讓當作美德,使柔弱內含剛強,那么就一定會成功。假如有人說你壞話,你就應當退一步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北宋王安石想替兒子找個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教書先生。有人問:“找個啟蒙老師,何必要求這么高呢?”王安石說:“先入者為主。”
【原文】
防年末減,嚴武稱奇。
【譯文】
漢景帝時,防年因繼母殺了他的父親,于是殺了繼母,被判死刑。當時十二歲的漢武帝說:“繼母和母親一樣,是因為父親在的緣故。現在繼母殺害了他的父親,母道已經斷絕了,而成為殺父仇人,所以不應該把防年的大逆不道論罪。”景帝認為有理,防年得以減罪。唐嚴武的父親偏愛小妾,而容不下嚴武之母。嚴武八歲殺死父親的小妾,并講明殺小妾的原因,父親對他另眼相看。
【原文】
鄧云艾艾,周曰期期。
【譯文】
三國魏鄧艾應對敏捷,但說話結巴,一次鐘會戲弄他說:“你稱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就只有一只鳳。”漢周昌為人敢于直言但有口吃,得知漢高祖想改立太子,急道:“臣口雖不能言,然而期期知道不能這樣做。陛下想改立太子,臣期期不接受詔令。”
【原文】
周師猿鵠,梁相鹓鶵。
【譯文】
晉葛洪著的《抱樸子》中說:周穆王南征,全軍將士都變了身形,君子變成猿猴和鵠鳥,小人變成蟲子和泥沙。戰國時惠施是梁惠王的宰相,莊子去看望他,他害怕莊子搶奪他的宰相之位,派人搜捕莊子。莊子找到他說:“你知道南方有種鳥叫鹓鶵嗎?它從南海飛往北海,不是梧桐它不棲息,不是竹實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有一只貓頭鷹找到一只腐爛的老鼠,鹓鶵剛好飛過,貓頭鷹仰頭叫了一聲:“嚇!現在難道你也想這樣對我嗎?”
【原文】
臨洮大漢,瓊崖小兒。
【譯文】
秦始皇剛兼并六國這一年,有十二個身高五丈的巨人出現在臨洮,始皇認為此乃吉兆,于是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宋李守忠在瓊崖遇楊避舉,在楊家見楊避舉的叔伯們均已一百二十多歲了,祖父宋卿已一百九十五歲了,觀尾梁一窠中有一小孩,楊避舉說:“這是我前代祖先,他不吃飯不說話,不知道到底多大了。”
【原文】
東陽巧對,汝錫奇詩。
【譯文】
明李東陽年幼聰明過人,皇帝召見他,他跨不過朝堂的門檻,皇帝說:“神童足短。”他答道:“天子門高。”皇帝把他放在膝上,他的父親跪在地下,皇帝說:“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答道:“嫂溺叔援,權也。”皇帝又說:“螃蟹渾身甲胄。”他對道:“蜘蛛滿腹經綸。”北宋陳汝錫,年幼時就極聰明,黃庭堅曾見他所做詩中的一聯:“閑愁莫浪遣,留為痛飲資。”極為贊賞。
【原文】
啟期三樂,藏用五知。
【譯文】
春秋榮啟期在泰山彈唱,孔子問他:“先生高興什么呢?”答曰:“天生萬物,以人最為高貴,我能夠作為人,此一樂;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我能作為男人,此二樂;有的人在襁褓中就死去了,而我快九十歲了,此三樂。貧窮是讀書人很平常的處境,死亡是人的歸宿。安于平常的處境,等待歸宿的到來,有何不高興呢?”宋李若拙,字藏用,為人崇尚氣節,自號五知,即: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
【原文】
墮甑叔達,發甕鐘離。
【譯文】
漢孟敏,字叔達,性格剛毅。一次外出,背上的陶甑突然落地,他卻頭也不回地繼續走,問何故,答曰:“甑已摔破,回頭看又有何用?”漢鐘離意修整孔廟時,屬吏張伯撿到七枚玉璧,藏起一枚,余下的交給鐘離意。鐘離意發現一個甕,內壁上書:“后世修吾書,廣川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鐘離意。璧有七,張伯懷其。
【原文】
一錢誅吏,半臂憐姬。
【譯文】
宋張詠做崇陽縣令時,一小吏從錢庫出來時頭巾上掛一枚庫錢。張詠認為是偷盜國庫,拿筆判決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拔劍殺了小吏。宋宋祁一次與姬妾們在錦江設宴,因感寒冷,命人取一件半臂(短袖衣)來,眾姬妾爭相進獻,因恐厚此薄彼,只好不穿忍凍而回。
【原文】
王胡索食,羅友乞祠。
【譯文】
晉王胡之生活十分貧困,但他拒收縣鄰陶胡奴所送之米,并說:“我如吃不飽飯,會到謝仁祖那里去求食,用不著你陶胡奴的米。”晉羅友年輕時非常好學,喜歡飲酒,常常取祭祀所剩酒食,恒溫責備他:“想吃為何不來桓府?”答道:“向你要吃的,今天有,但明天就沒有了。”
【原文】
召父杜母,雍友楊師。
【譯文】
漢召信臣做官時,愛民如子,百姓稱他為“召父”。漢杜詩在任內除暴安良,關心民眾疾苦,百姓稱他為“杜母”。宋張浚問楊用中:“你曾在梁洋一帶做官,那里人誰值得結交呢?”楊用中答道:“楊仲遠可以作為老師,雍退翁可以作為朋友。”
【原文】
直言解發,京兆畫眉。
【譯文】
唐代宗時賈直言的父親犯了罪,賈直言代父受罰,后和父親一同被流放南海,離別前他讓妻子董氏改嫁,董氏卻用繩子和帛布將頭發包起,并說:“這頭發只有你的手才能解開。”二十年后,賈直言歸來,董氏頭發依然如故。漢張敞做京兆尹時賞罰分明,漢宣帝得知他曾為妻子畫眉毛,就問他,他答道:“閨房內夫妻間的私事,還有遠遠超過畫眉毛的呢。”
【原文】
美姬工笛,老婢吹篪。
【譯文】
晉石崇有個美姬善于吹笛,她有個弟子宋祎美貌絕倫也善于吹笛,被選入宮。晉明帝因縱情聲色病倒,眾大臣紛紛進諫勸晉明帝將精力放在國家大事上,于是晉明帝將宋祎賜于吏部尚書阮孚。晉王琛有一婢女朝云,善于吹篪,王琛率軍鎮壓羌族叛亂時,令朝云扮成老婦吹篪乞討,羌兵思念家鄉,軍心動搖,無心再戰,很快投降了。
上一篇:朝早起,夜遲眠,老易至,惜此時|什么意思
下一篇:敬叔受餉,吳祜遺衣|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