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名言·龍文鞭影—明蕭良有等卷一《五·微》原文|譯文|賞析
【原文】
敬叔受餉,吳祜遺衣。
【譯文】
南北朝時何敬叔為長城縣令,為政清廉不受賄賂。一年糧食歉收,何敬叔表示愿接受繢贈,幾天后共得米二千八百石,全部用于貧民。漢吳祜為官清政仁愛,一屬吏偷偷用百姓的錢買衣服送給父親,其父大怒,令其向吳祜自首,吳祜卻叫屬吏向父親謝罪,并將衣服送給了他父親。
【原文】
淳于竊笑,司馬微譏。
【譯文】
淳于髡是戰國時齊國人。一次楚國攻打齊國,齊威王派淳于髡帶上禮物去趙國求援,淳于髡仰天大笑,認為所帶禮物太少而想得到的東西卻太多。齊威王于是增加禮物,淳于髡到趙國獻上厚禮,借得精兵十萬。楚軍得知,連夜撤軍。唐盧藏用曾隱居終南山。后被征為左拾遺,路遇天臺山道士司馬承禎從京都回山,便指著終南山笑道:“這座山中就有很多好地方,何必一定回天臺山呢?”司馬承禎說:“照我看,這是做官的捷徑罷了。”盧藏用聽后十分慚愧。
【原文】
子房辟谷,公信采薇。
【譯文】
漢開國功臣張良,字子房,晚年棄官隨赤松子修煉,學得辟谷之術。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字公信)、叔齊(字公遠)勸止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周武王沒有聽,商滅之后,兩人隱居首陽山,采薇充饑,后餓死山中。
【原文】
卜商聞過,伯玉知非。
【譯文】
孔子的學生卜商,有個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卜商哭瞎了眼睛,曾子去慰問卜商,認為他有三點過錯:第一,卜商在洙泗之間隨孔子學習,滿師后在西河講學,使西河人誤以為卜商就是孔子;第二,卜商雙親去世,卻沒讓大家知道;第三,因兒子早死而使自己雙眼失明。卜商聽后認為有理,拜倒在地。春秋時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快五十時,認為以前四十九年的許多事都做錯了。
【原文】
仕治遠志,伯約當歸。
【譯文】
晉謝安擔任桓溫手下司馬一職,一次恒得一味名遠志的草藥,問謝安為何此草藥又叫小草,參軍郝隆隆(字仕治)應聲道:“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諷刺謝安看似志向遠大,也只不過做一司馬而已。漢末姜維,字伯約,熱衷功名,收到母親叫他找中藥當歸(催他回家)的信后,說道:“有良田百頃,就不在乎一畝地,只要有遠志,就不在乎當歸。”(語意雙關)。
【原文】
商安鶉服,章泣牛衣。
【譯文】
鶉服,貧苦人的破爛衣服。荀子曾說:“子夏(卜商)家很窮,他的衣服短而多補丁,穿著就像鶉鳥一樣。”漢王章家境貧寒,一次重病,躺在牛衣下哭著與妻訣別,被妻勸止。做官后,不聽妻子勸告想彈劾權臣王鳳,被王鳳陷害而死。
【原文】
蔡陳善謔,王葛交譏。
【譯文】
北宋蔡襄、陳亞一起飲酒,到興頭上,蔡襄在屏風間戲題道:“陳亞有心終是惡。”陳亞立即對了一句:“蔡襄無口便成衰。”在座嘩然。東晉諸葛令恢與丞相王導爭誰的姓在前,王導說:“為何不說葛王,而說王葛呢?”諸葛令恢說:“比如說驢馬而不說馬驢,難道就是驢一定勝過馬嗎?”
【原文】
陶公運甓,孟母斷機。
【譯文】
晉陶侃做廣州刺史時,政務清閑,于是每天運一百塊甓。有人問原因,陶侃答道:“我正致力于中原大事,生活太悠閑舒適,怕不能擔當大任,所以要勞碌勞碌。”孟母仉(zhǎnɡ)氏,教子有方,一次孟子想棄學做屠夫,仉氏生氣地割斷織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今日割斷織機上的布一樣,前功盡棄了。”孟子聽后,勤奮學習,后來學有所成。
上一篇:王良策馬,傅說騎箕|什么意思
下一篇:少帝坐膝,太子牽裾|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