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木蘭院
作者: 江楓
【原文】:
王播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僧人飯后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原文作者】:王播
【鑒賞】:
封建時代有一種勢利眼,你有錢有勢,大家都來巴結你,不相識的人也來拉關系,認干親。一旦你窮愁失勢,連同胞骨肉也翻臉不認人。這種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滋味,有時是很不好受的。
中唐時代有一位宰相名叫王播,他青年時代父母雙亡,舉目無親,便暫時寄居在揚州惠昭寺刻苦讀書。當家和尚見他是個無依無靠的窮書生,很厭惡他,想把他攆走。
唐代寺廟有個規矩,每次開飯前要撞鐘。平時王播每聽到鐘聲,就放下書本,隨和尚們一道吃飯。雖然,吃人家白飯,受人家白眼,心中很不好受,可也沒有辦法,只好隱忍著。
這天有個朋友來看他,談了一個時辰,朋友去了。這時已到寺里開午飯時間,王播便等著敲鐘吃飯。可是午鐘卻遲遲不響。王播好生奇怪,但只好在屋里干等。時已過午,他饑腸轆轆,想起寄人籬下的苦惱,不勝感嘆,便拿起筆在墻上題詩一首,抒寫自己身世之恨。詩剛寫完,卻聽得鐘聲響了。他三步并作兩步跑到飯堂。一看,飯堂里空空如也,吃飯的人早已各自散去,只有一個小沙彌在收拾殘羹剩菜。這時,王播一下明白過來了:原來和尚們是在捉弄自己!他們故意改變常規,先吃飯,后撞鐘。王播覺得在這里再也呆不下去了,一氣之下,收拾書箱行李,離開了惠昭寺。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王播又回到了揚州。這時,他已不再是一個窮書生,而是走馬上任的揚州刺史了。舊地重游,王播頗有感觸,特別是寄食惠昭寺的那段生活,使他終生難忘。因此,他很想到惠昭寺去看看。上任不幾天,他就傳下話說要游覽寺廟。通知下達惠昭寺,頓時引起一片驚慌。當家和尚得知新到任的揚州最高行政長官就是當年那個被攆走的窮小子,趕緊叫人把王播當年住過的小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在小屋的墻壁上,王播當年親筆題的詩,還依稀可辨。當家和尚靈機一動,想出一個主意,叫人精心設計和制作了一只碧紗籠,將墻上的題詩罩將起來。
這天,王播果然游覽寺廟來了,他進得山門,來到當年的小屋,只見屋內窗明幾凈,裝飾一新,那條自己睡過的木板床上,過去是破破爛爛的棉絮,如今卻鋪著嶄新的被褥,心里不禁暗暗好笑。王播抬頭又發現墻上掛著個他從未見過的碧紗籠,便問道:“這個做什么用的?”當家和尚見阿諛奉承的機會已到,連忙滿臉堆笑地說道:“這墻上有大人當年留下的墨寶,這是山門的珍貴文物,小僧早就精心加以保護了!”王播見當家和尚如此討好,忍不住哈哈大笑。同一個和尚,二十年前后,完全兩副不同的面孔,真是典型的勢利小人啊!他頗有感慨,便令從人遞上筆墨,當場又在墻上題了上面這首詩。
頭兩句追述當年和尚搞“飯后鐘”的把戲,害得他趕到飯堂,飯已吃完,人去堂空了。后二句寫今日舊地重游,他們極盡諂媚逢承之能事,連墻上題詩也要用碧紗籠罩。“二十年來塵撲面”,語意雙關,既指當年墻上的詩布滿了灰塵,又暗示自己二十年中經歷的千辛萬苦。作者用二十年前后對比的手法,通過對和尚們前倨后恭的丑態的揭示,尖銳地批判了封建時代的世態人情,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上一篇:《題揚州禪智寺》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題木居士(火透波穿不計春)》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