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作者: 江楓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原文作者】:王維
【鑒賞】:
唐代詩人王維,寫山水詩很著名。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鹿柴》是描寫他的別墅所在地輞川的一個風景區。“鹿柴(音寨)”,地名。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山是那樣地空寂、幽深,簡直看不見一個人影,而山中分明是有人的,因為偶爾可以聽到山谷中回蕩著人說話的聲音。
這開頭兩句詩,把空山的寂靜充分渲染出來了。“但聞”二字表明:在這里聽不到啾啾鳥語,唧唧蟲鳴,也聽不到瑟瑟風聲,潺潺水響,大自然的一切都杳無聲息。而正是由于四周是這樣的“靜”,才能聽到看不見的人的聲響。在寫作上,這是以動寫靜的反襯手法。
詩人先寫空山之“空”,接寫深林之“幽”。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返景,指夕陽返照的光。這兩句描繪出一幅深林夕照圖:一束淡黃色的斜陽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林間樹下的青苔上。
景色很美,詩人畫出了一個極其清幽的境界。讀到這里,使人仿佛看到一幅油畫,畫面上絕大部分是用冷色渲染的無邊幽暗,而在這無邊幽暗中,透進一小片微弱的光影,這小片光影沒有給森林帶來多少暖意,而是使人更加感到它的清幽靜謐,更加突出了畫面的幽暗主調。畫面色彩也富于變化,耐人尋味。
總之,這首詩有很高的藝術性,詩人選取了最能表現鹿柴山林景象的兩個細節:空山人語和深林夕照,表現出大自然的一種空寂、清幽的靜美境界。王維信佛,前人認為這詩中寄寓著佛教徒的超脫思想,讀之令人身世俱忘。當然,這種思想感情不免有消極的成分,但在藝術上卻有不可泯滅的價值。作為詩人兼畫家、音樂家的王維,在這首山水詩中,很注意聲音動靜與色彩明暗的藝術運用,可以說,這首詩是詩、畫、音樂的完美結合。
上一篇:《鸚鵡》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黃鶴樓》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