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攻其所必救》鑒賞
〔虛實〕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鑒賞】這是孫子提出的當雙方戰爭陷于僵局的時候,尋求突破的一種高明的策略。戰爭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我軍要與敵人交戰,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取得勝利的戰果,但敵人躲在以高壘深溝為屏障的堅固的防御工事中,無法攻入,或攻入要付出極高的代價。這時有一種非常高明的策略,就是“攻其所必救”,即攻擊敵人必定會救援的地方,引出堡壘中的敵人前來救援,從而在路途上設伏襲擊,消滅敵人于運動之中。什么是敵人的“必救”之處呢?趙本學注:“必救者,如腹心主君所在,巢穴妻子所居,或所恃以為救援,或所依以為唇齒,或咽喉往來之路,或所仰給之野,或所積聚之城,或糧餉所由之道,皆是也。攻其所必救,不得不因兵迎我,雖欲為守計,難也。”這里羅列了許多敵人“必救”的地方,若敵人被迫出來救援,戰爭形勢將為之一變。陳啟天注:“敵人之高壘深溝,為實之所在,未易攻也。而其所救之處,如糧道、歸路、戰略要點、重要資源地及政府所在地,或有虛可乘,擇而攻之,敵必來救矣。攻敵所必救,即沖其虛也。”這是從敵人的“實”與“虛”來說明“攻其所必救”這一策略的高明性和勝利的可能性。
“攻其所必救”的策略運用得最成功的,要算戰國中期孫臏指揮的桂陵之戰。當時魏國攻趙,趙都形勢危急,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伐魏救趙。這次出兵路線,如果指向趙都,正遇上氣勢強盛的魏軍,齊國一定會吃大虧。因此孫臏主張引兵向西南,直攻空虛的魏都大梁。當魏將龐涓得知齊攻大梁時,不由得心急火燎,乃率輕騎銳卒日夜兼程回來救援。孫臏便調動主力部隊埋伏于龐涓回馬的要道上。當龐涓的部隊行至桂陵(今河南長垣縣西南)時,齊軍伏卒四面出擊,大敗魏軍而“擒龐涓”。孫臏采用“攻其所必救”的策略,調動魏軍而將其擊潰,輕松取得這場戰爭的大勝。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策之而知得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