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鑒賞
〔火攻〕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鑒賞】孫子指出,君主和將帥不可以因憤怒或怨恨而興師作戰。張預注:“因怒興師,不亡者鮮;因忿而戰,罕有不敗。怒大于慍,故以主言之;慍小于怒,故以將言之。君則可以舉兵,將則止可言戰。”陳啟天注:“主不可以怒而興師,謂國家元首不可以忿怒而輕率發動戰爭也。《韓非子·亡征》篇云:‘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慍,亦怒也。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謂將領不可以忿怒而輕率應戰也。”君主和將帥肩負著國家的命運、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決不可以因“怒”和“慍”的感情因素而失去理智,盲目地把軍隊投入戰斗,孤注一擲,那是極其危險的。可惜歷史上仍有不少“主”和“將”因此而犯了大錯。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互相攻伐,打得難分難解。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蜀大將關羽圍攻曹操部將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北),又大破魏將于禁所領七軍。這時,東方吳主孫權見關羽后備空虛,乃派兵襲取荊州。關羽措手不及,兵敗被殺。蜀主劉備聞訊這件事,大為震怒。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他要興師進攻孫權。部將趙云勸諫劉備說:“篡國的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如能先出兵滅掉魏國,則孫權自會屈服投降。現在,不應把大敵魏國放在一邊,而先去與吳國作戰。戰爭一旦打起來,不可能很快結束。總之,攻打吳國不是上策。”當時,向劉備勸諫的大臣很多,但劉備一概不聽。公元222年,劉備率軍大舉進攻吳國。吳大將陸遜在彝陵(今湖北宜昌市東)用火攻焚燒蜀軍的營房和輜重,使蜀軍損失慘重。劉備狼狽逃至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東北),次年病死,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蜀主劉備因為吳主孫權偷襲荊州、殺其將關羽,便“怒而興師”,向吳國大舉進攻。他沒有考慮,自己的兵力能否戰勝吳國;更沒有考慮,如果魏軍抄他的后路,來個兩面夾擊該如何處置。憤怒的感情沖昏頭腦,使劉備失去理智,不作戰前的準備和謀劃,盲目冒進,落得一個慘敗的下場。自己也因氣憤交加,一病不起。孫子的警言:“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應該成為那些容易盛怒而不冷靜考慮問題的君主和將帥的座右銘。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