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鑒賞
〔火攻〕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鑒賞】這是孫子論述的軍隊是否應該作戰的名言。劉寅注:“合于利而后動,不合于利則當止,言不可因怒而用兵也。《尉繚子》曰:‘兵起非可忿也。見勝則興,不勝則止’,即此義也。”陳啟天注:“決定戰爭之最重要原則,非個人之喜怒,而為國家之利害。國家有利則戰,無利則不戰。”孫子上述名言,看似簡單,實際上并不簡單。“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應該考慮各種各樣的因素和后果。如,20世紀90年代初,伊拉克出兵占領科威特,看起來是“合于利而動”。但這一行動招來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干涉,伊拉克不得不立即撤兵,并招致多國部隊的狂轟濫炸,損失慘重。美國出兵進攻伊拉克,很快就占領其全境,看起來也是“合于利而動”。但這一行動遭到伊拉克人民的強烈反抗,美國占領軍不斷受到襲擊,死傷達數千人。同時,美國的軍費開支急劇增加,使財政難以承受。以上兩項軍事行動,都應該是“不合于利而止”,才是明智的決策。
中國人民志愿軍自1950年10月25日入朝作戰以來,不斷取得勝利。12月3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至1951年1月2日,敵第一道防線全面崩潰,實施全線撤退。3日,志愿軍決定乘勝追擊。4日,志愿軍進占漢城。8日,志愿軍已將敵驅逐至北緯37度線附近。這時,鑒于敵雖遭我沉重打擊,但主力尚未明顯削弱;戰役發起后,敵不作有力抵抗,有計劃地組織退卻,有保存實力、誘志愿軍深入、伺機反擊之企圖;再看,志愿軍繼續南進,勢必造成東西兩海岸防御空虛,給敵以可乘之機,一旦敵從側后登陸,志愿軍將處于極端被動的地位。因此,志愿軍果斷地在37度線附近停止了追擊行動。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實踐了孫子的名言:“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充分表現了它是一支充滿理智的軍隊。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