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提出了“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疑問。明·羅洪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捕蟬”詩句。
《山海經》首先提出了巴蛇能吞象這一奇聞。緊接著屈原提出了吞象的蛇該有多大的疑問。因為象太大了而蛇竟去吞它,因而人們把蛇吞象比作貪得無厭,因而產生了羅洪先的詩句。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戰國·屈原《楚辭·天問》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提出了“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疑問。明·羅洪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捕蟬”詩句。
《山海經》首先提出了巴蛇能吞象這一奇聞。緊接著屈原提出了吞象的蛇該有多大的疑問。因為象太大了而蛇竟去吞它,因而人們把蛇吞象比作貪得無厭,因而產生了羅洪先的詩句。
上一篇:《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