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 徐楓
【原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原文作者】:李白
【鑒賞】:
戴天山,又叫大康山,大匡山,在四川省。那里的風景清幽迷人,李白青年時代,就曾在山中大明寺讀過書。這首詩是李白去山中拜訪一位道士時寫的。
一、二兩句說:山邊小溪在歡快地流淌著,陣陣狗叫聲和著叮咚的水流聲,時而可聞。山中的桃花帶著清早的露珠盛開,看去更顯得秾麗鮮艷了。“桃花”表明此時是春天,“帶露”,說明詩人進山的時間是在早晨。
三、四兩句說:走在深深的山林中,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喜歡安靜的小鹿們在走動;穿行在山間溪流邊,已是日午,該是寺院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遠寺的鐘聲。這二句寫進山后的所見所感,因為山深不見人,才會“時見鹿”;也因為想念道士,才會想到正午該有的鐘聲,而“不聞鐘”,又暗示道士不在家。
五、六兩句說:山中那一片片野生的翠竹,默默地插入云靄霧氣中;山崖那一簾白嘩嘩的瀑布,從碧綠的山峰中落下,景色十分美麗。“靄”,山中的云氣。“飛泉”,指傾瀉著的山泉瀑布。這兩句寫詩人終于來到了道院,不見道士的蹤影,只好轉眼去看那道院周圍的青云翠竹和山崖飛泉。而飛泉野竹、青靄碧峰的淡泊高潔,又正好和道院的一片清雅凈土相襯,極妙。
七、八兩句說:誰也說不清道士到哪里去了,詩人只好倚著古松,獨自嘆息發愁了。
這首詩寫“訪”道士的行蹤,一程進一程,由初入山到入深山,由入深山到進道院,層層寫來,井然有序。最有意思的是詩中沒有一個字寫道士,也沒有一字說不遇,卻又能把題目中的意思表現得很清楚,顯示出青年李白驚人的藝術才能。
上一篇:《解悶(陶冶性靈存底物)》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訪隱者不遇》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