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不怨不尤了①,恐于事天處人上更要留心不?曰:這天人兩項,千頭萬緒,如何照管得來?有個簡便之法,只在自家身上做,一念一言一事都點檢得,沒我分毫不是,那禍福毀譽都不須理會。我無求禍之道而禍來,自有天耽錯;我無致毀之道而毀來,自有人耽錯,與我全不干涉。若福與譽是我應得底,我不加喜;是我悻得底②,我且惶懼愧赧③。況天也有力量不能底,人也有知識不到底,也要體悉他。卻有一件緊要,生怕我不能格天動物。這個稍有欠缺,自怨自尤且不暇,又那顧得別個?孔子說個“上不怨,下不尤”④,是不愿乎其外道理;孟子說個“仰不愧,俯不怍”⑤,是素位而行道理⑥,此二意常相須。
【譯文】有人問:不怨天不尤人,恐怕在事天處人上更要留心吧?回答說:天和人這兩項,千頭萬緒,如何照管得來?有個簡便的方法,只在自己的身上做,一個念頭、一句話、一件事都要仔細反省檢查,如果沒有分毫過錯,那禍福毀譽就不須理會。我沒有做求禍的事情而禍來,自有天擔錯;我沒有做招致誹謗的事而誹謗來,自有他人擔錯,和我全不相干。假如福分和榮譽是我應得的,我也不更加喜悅;如果是僥幸得來的,我將會惶懼羞愧。況且天也有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人也有知識達不到的地方,對此也要體恤。卻有一件事情最緊要,就是生怕我不能感通天地萬物。這點稍有欠缺,自怨自尤且不暇,還能顧到別的?孔子說了個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說不愿把事物的成敗歸于自身以外的道理;孟子說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是說未居官位者應行的道理,這兩個意思是互相配合、互相依賴的。
注釋
【注釋】①不怨不尤:不怨天,不尤人。 ②悻得:非分所得。 ③愧赧:因羞愧而面紅耳赤。 ④上不怨,下不尤:《中庸》第十四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論語·憲問》:“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⑤仰不愧,俯不怍(zuò):《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怍,慚愧。 ⑥素位:指未居官位者。
上一篇:盜嫂之誣直不疑,撾婦翁之誣第五倫,皆二子之幸也。何者?誣其所無。無近似之跡也,雖不辯而久則自明矣。或曰:使二子有嫂、有婦翁,亦當辨否?曰:嫌疑之跡,君子安得不辨?“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若付之無言,是與馬償金之類也,君子之所惡也。故君子不潔己以病人,亦不自污以徇世。
下一篇:問:慎獨如何解?曰:先要認住“獨”字,“獨”字就是“意”字。稠人廣坐、千軍萬馬中,都有個“獨”,只這意念發出來是大中至正底,這不勞“慎”,就將這“獨”字做去,便是天德王道。這意念發出來,九分九厘是,只有一厘茍且為人之意,便要點檢克治,這便是慎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