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天下從事,不可無法儀
《法儀》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已。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鑒賞】墨子“天下從事,不可無法儀”的名言,體現了實事求是,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的科學理性精神。
這里整段話的意思是,天下做任何事情的人,都不可以沒有法度。沒有法度而事情能成功,是不可能的。從士人到將軍宰相,都要遵照法度。各種手工業工匠做事,也要遵照法度。各種手工業工匠做方形器物,要用矩尺做標準。做圓形器物,要用圓規做標準。對加工物體取直,要用繩墨做標準。測定建筑物的偏正,要用懸錘做標準。制做平面,要用水平儀做標準。
無論是巧匠或一般工匠,都以這五種設備做標準。巧匠做事,能完全符合標準。一般工匠做事,雖然不能完全符合標準,但仿照這五種設備的標準去做,能勝過自己的主觀臆測。各種手工業工匠做事,都有規律遵守。如今大如治理天下,其次如治理大國,卻沒有法度,這還不如工匠聰明。
這里,“法”和“儀”是同義詞,都表示標準,法度,復合為“法儀”的雙聲詞,同樣表示標準,法度,但更有增強語氣,加重強調的修辭效果。
法,繁體作“灋”,《說文》把“法”繁體字“灋”分為三部分解釋:“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可見《說文》把“法”定義為“刑也”,即“法”是標準,范型的意思,“刑”借為“型”。三點水偏旁,表示“平之如水”,即《墨子·法儀》說的“平以水”:制做平面就以水平儀為標準,“從水”,即歸于“水”這一類。
“廌”(zhì,音稚),傳說中異獸名,神羊,同“豸”,即解豸,或獬豸,能辨別曲直,見人爭斗,就以角觸不直者,所以說:“‘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去”,即歸于“去”這一類。古代法官戴獬豸冠。《后漢書·輿服志》說,“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胡廣說:“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近臣御史服之。”照此解釋,“法”字繁體的形狀結構,就隱含標準、范型之意。
“法”在中國古籍中,是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在《四庫全書》中有620 763次出現。在《墨子》中共有123次出現,其中69次表示標準、法則、規律的意思。
“法”的一個含義是標準。“百工為方以矩”,即各種工匠做方形器物,都要用矩尺做標準。《經上》第60條說:“方,柱、隅四權也。”即方是四邊、四角相等的平面圖形。《經說上》解釋說:“方,矩寫交也。”即方是用矩尺畫出的首尾相交的封閉圖形。《經下》166條發揮“法即標準”的思想:“一法者之相與也盡類,若方之相合也,說在方。”即與一個共同標準相合的東西,都屬于一類,這就像與標準的方形相合的東西,都是屬于方形一樣,論證的事例在于分析方形的相同和不同。
《經說下》舉例解釋:“方盡類,俱有法而異,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盡類猶方也,物俱然。”即所有方形的東西,都是屬于一類,它們都合乎方形的法則,而又有所不同,或者是木質的方,或者是石質的方,都不妨害其方形邊角的相合。一切同類的事物,都與方形的道理一樣,所有事物都是如此。
“法”的另一個含義是法則,規律。“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即從士人到將軍宰相,乃至各種工匠做事,都要遵循法則。《經上》第71、72條說:“法,所若而然也。循,所然也。”即法則,規律,是人們遵循著它,而能得到預想結果的東西。
《經說上》舉例解釋:“意、規、圓三也,俱可以為法。然也者,民若法也。”即人按照圓的定義,使用圓規,或模仿標準圓形,都可以作為畫圓的法則。人的行動之所以能取得預想結果,是由于人們遵循規律做事。
“若”,即遵循,依照,符合。《廣雅·釋言》:“若,順也。”《釋名·釋言語》:“順,循也。”“然”,即結果,特指人遵循一定法則行動而取得預想的結果、效果。“意”,即意念、定義,如“圓,一中同長也”,“圓,規寫交也”,是關于“圓”的定義、作圖方法,是制圓的法則、規律。這是從各種工匠億萬次操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至今仍是正確規范的科學哲學知識。
墨子從手工業工匠億萬次重復的實踐經驗中概括法則、規律的概念,首先列舉“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平以水”五個典型事例,從中分析歸納“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的規律性,然后擴及“雖至士之為將相者”,“天下從事者”,“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無不遵循法則、規律做事,始終滲透歸納和演繹結合的科學邏輯精神。
遵循法則,按照規律做事,勝過主觀臆測。這是勞動人民億萬次實踐經驗證實的規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墨子對規律客觀性和絕對性的論述,在《墨經》中得到發展、深化和提升,造就出《墨經》的科學知識體系,成為《墨經》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核心與支柱。
上一篇:《墨子·文本篇·大取》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太盛難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