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有圣人于此,與十人論爭,圣人之論是矣。十人亦各是己論以相持,莫不能下。旁觀者至,有是圣人者,有是十人者,莫之能定。必有一圣人至,方是圣人之論,而十人者、旁觀者又未必以后至者為圣人,又未必是圣人之是圣人也。然則是非將安取決哉?“旻天”詩人怨王惑于邪謀①,不能斷以從善。噫!彼王也未必不以邪謀為正謀、為先民之經、為大猶之程②,當時在朝之臣又安知不謂大夫為邪謀、為邇言也③?是故執兩端而用中,必圣人在天子之位,獨斷堅持;必圣人居父師之尊,誠格意孚。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者多指亂視,在上者蓄疑敗謀,孰得而禁之?孰得而定之?
【譯文】有一個圣人在此,與十個人論爭,圣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而十個人也各自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爭論不休,誰也不能說服誰。來了一些旁觀的人,有的說圣人的意見正確,有的認為十人的意見正確,是非還是定不下來。必須再來一個圣人,肯定原來那個圣人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那十個人和旁觀者又未必認為后來的人就是圣人,又未必認為肯定圣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見解是正確的。那么用什么方法來判定是非呢?《詩經》中《小旻》就是詩人抱怨國君被邪謀所迷惑,不能判斷是非而從善的詩篇。唉,詩中所說的國君未必不認為邪謀就是正謀,而把它作為民眾遵守的法則、作為治國的大法;又怎知當時朝廷的官吏不認為大夫的主張是邪謀、是淺末之言呢?因此處事要權衡兩端而用中道。只有圣人處在天子的位置,才能獨斷堅持;只有圣人居于父師之尊位,才能用誠意去感動。不然人各有口,人各有心,在下位的人胡亂指責擾亂視聽,在上位的人心生疑慮敗壞事情,誰能夠禁止呢?誰來判定是非呢?
注釋
【注釋】①“旻天”詩人怨王惑于邪謀:旻天,指《詩經·小雅·小旻》篇。朱熹注:“大夫以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而作此詩。言旻天之疾威,布于下土,使王之謀猶邪辟,無日而止。謀之善者則不從,而其不善者反用之,故我視其謀猶,亦甚病也。” ②大猶之程:猶,朱熹注:“道。”程,朱熹注:“法。” ③邇言:淺末之言。
上一篇:兩精、兩備、兩勇、兩智、兩愚、兩意,則多寡強弱在所必較。以精乘雜,以備乘疏,以勇乘怯,以智乘愚,以有余乘不足,以有意乘不意,以決乘二三;以合德乘離心,以銳乘疲,以慎乘怠,則多寡強弱非所論矣。故戰之勝負無他,得其所乘與為人所乘,其得失不啻百也。實精也,而示之以雜;實備也,而示之以疏;實勇也,而示之以怯;實智也,而示之以愚;實有余也,而示之以不足;實有意也,而示之以不意;實有決也,而示之以二三;實合德
下一篇:智慧長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悅,喜悅生于歡愛。故責人者,與其怒之也,不若教之;與其教之也,不若化之。從容寬大,諒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諭。彼樂接引之誠而喜于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無不長進。故曰“敬敷五教在寬”,又曰“無忿疾于頑”,又曰“匪怒伊教”,又曰“善誘人”。今也不令而責之豫,不言而責之意,不明而責之喻,未及令人,先懷怒意,梃詬恣加,既罪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