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情之所易忽,莫如漸;天下之大可畏,莫如漸。漸之始也,雖君子不以為意。有謂其當防者,雖君子亦以為迂。不知其極重不反之勢,天地圣人亦無如之奈何,其所由來者漸也。周鄭交質①,若出于驟然,天子雖孱懦甚,亦必有恚心。諸侯雖豪橫極,豈敢生此念?迨積漸所成,其流不覺至是。故步視千里為遠,前步視后步為近。千里者,步步之積也。是以驟者,舉世所驚;漸者,圣人獨懼。明以燭之,堅以守之,毫發不以假借②,此慎漸之道也。
【譯文】人之常情,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漸”,天下最可怕的就是“漸”。“漸”開始時,即使是君子也不在意。有人說這事應當做些防備,君子也認為這種說法不合時宜。不知到了積重難返的形勢,天地圣人也沒有辦法,這是因為問題是漸漸積累起來的。春秋時期周王朝和鄭國相互交換人質,如果發生得很突然,天子雖然十分懦弱,也會有羞愧之心;諸侯雖然極端蠻橫,怎敢有這種念頭!這種形勢是漸漸積累成的,不知不覺地到了這種程度。以走路來說,看那一千里的路程十分遙遠,而前步看后步卻是近的。千里的路程,是靠一步步走過來的。因此,對突然發生的事,舉世都會感到震驚;對漸漸形成的事,只有圣人才會懼怕。對那些漸漸發生的事要明察審辨,堅決堵住小的缺口,不讓錯誤的東西以任何借口來達到目的,這就是謹慎地對待“漸”的原則。
注釋
【注釋】①周鄭交質:《左傳》隱公三年:“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質,留作保證的人質。 ②假借:寬容。
上一篇:經濟之士一居言官,便一建白,此是上等人,去緘默保位者遠。只是治不古若,非前人議論不精,乃今人推行不力。試稽舊牘,今日我所言,昔人曾道否?若只一篇文章了事,雖奏牘如山,只為紙筆作孽障,架閣上添鼠食耳。夫士君子建白豈欲文章奕世哉?冀諫行而民受其福也。今詔令刊布遍中外,而民間疾苦自若,當求其故。故在實政不行而虛文搪塞耳。綜核不力,罪將誰歸?
下一篇:“民胞物與”,子厚胸中合下有這段著痛著癢心,方說出此等語。不然只是做戲的一般,雖是學哭學笑,有甚悲喜?故天下事只是要心真。二帝三王親親仁民愛物,不是向人學得來,亦不是見得道理當如此。曰親,曰仁,曰愛,看是何等心腸,只是這點念頭懇切殷濃,至誠惻怛,譬之慈母愛子,由不得自家,所以有許多生息愛養之政。悲夫,可為痛哭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