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試玉: 作者自注: “真玉燒三日不熱。” 《淮南子·俶真訓》:“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色澤不變。” 辨材: 作者自注: “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史記·司馬相如傳》 唐張守節正義: “豫,今之枕木也; 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句意: 試驗是否是真正美玉,須燒三日才能知道; 識別是豫樹還是樟樹,須七年后才能辨出。比喻識別人物的好壞,須要一定時間的考驗。
唐白居易 《放言》 詩之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集》 一五卷318頁)
上一篇:《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天賦與輕狂.》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