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
【出處】
《禮記·大學》。
【注釋】
①明德:美德。②心:思想。③知:見解。
【譯文】
古時想要彰顯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養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誠;想要使意念真誠,先要提高知識見解。提高知識見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與啟迪】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里的“八條目”,是儒學所倡導的人格階梯。《大學》所列的“八條目”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個層面,前四級屬于“內修”,后三級屬于“外治”,其間的“修身”是連接二者的橋梁,為理想的實現疏通了道路。
正因為如此,努力修身達到自身道德的完善,關乎一個人的前途,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鑄造了無數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個性的解放,人們更加注重內外兼修,精神與物質兩線并行。雖然時代賦予道德規范新的含義,不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的人生目標,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對廣大青少年來說,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養與完善。只有身心的協調發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上一篇:《即今現在二親,就是釋迦彌勒。》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