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趙策》記載:齊王派使臣去拜會趙太后,還沒打開國書,趙太后就問:你們的收成(歲)好嗎?百姓們好嗎?君王好嗎?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國君之命到這兒來,您不先問國君好,而先問歲和民好,難道先問卑賤的后問尊貴的嗎?趙太后說:“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趙太后的話是說“歲”“民”是國之本,她問的是先“本”而后“末”。本條兩句:假如沒有好年成,百姓如何能活下去?假如沒有百姓了,君王又怎么能存在?
同義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參看該條。
《戰國策·趙策》記載:齊王派使臣去拜會趙太后,還沒打開國書,趙太后就問:你們的收成(歲)好嗎?百姓們好嗎?君王好嗎?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國君之命到這兒來,您不先問國君好,而先問歲和民好,難道先問卑賤的后問尊貴的嗎?趙太后說:“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趙太后的話是說“歲”“民”是國之本,她問的是先“本”而后“末”。本條兩句:假如沒有好年成,百姓如何能活下去?假如沒有百姓了,君王又怎么能存在?
同義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參看該條。
上一篇:《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