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說符》記載:魯國一個姓施的有兩個兒子,一個喜愛讀書,一個喜好軍事。好讀書的在齊國為官,做齊侯的兒子們的教師;好軍事的在楚國為官,做軍正。他倆都發了財,光宗耀祖。施家的鄰家姓孟,也有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好讀書,一個好軍事,但日子很窮困。于是孟家向施家請教如何致富。施家如實地講了。因此,孟家好讀書的兒子到秦國去了,想用仁義之術游說秦王。秦王說:現在諸侯們正在爭斗,我要強兵,不要仁義。于是給他施了宮刑,并把他放逐了。孟家另一個愛好軍事的兒子到了衛國,向衛王宣揚用兵之道。衛王說:我們是小國,夾在大國之間,誰也不敢得罪,要軍事有什么用?于是砍去了他的雙腳。孟家的父親到施家去,哭著責備施家騙了他。姓施的說:得時者昌,失時者亡。你的兒子的所為和我的兒子相同,后果所以不同,是你們沒掌握好時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
本段大意:施家的話是說:無論干什么要掌握時機。同是一種做法,合于時就昌,失于時就亡。本條兩句:事物的道理沒有永遠是對的,也沒有永遠是錯的,要相時而動。意思要隨著具體情況而變,不能機械地搬用。
上一篇:《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