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
【譯注】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山在虛幻縹緲的煙波中。虛無:虛幻渺茫。縹緲(piāo miǎo):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
【用法例釋】一、用以形容大海或沙漠中海市蜃樓的現象。[例]那時,你正在眺望莫測的大海,突然你發現大海遠處云氣中有樹木道路,亭臺樓閣隱約可見,行人車馬時隱時現,就好像神話傳說中的“龍宮”、“仙境”,這種現象持續時間一般長達四十分鐘左右。正如古代詩人所描繪的“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中。”(鄭伯賢《神秘的沙漠》)二、用以形容遠山或小島云里霧里,隱約可見的景致。[例]一小時后,前方茫茫水域中隱隱約約出現了潿洲島,腦子里就立刻冒出那兩句詩“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怪不得譽稱“蓬萊”呢! (姚詠絮《北海——東方夏威夷》)三、用以形容海島、沙洲等地幽雅清靜,仿佛遠離塵世的仙境。[例]登臨縱目,看白帆點點,聽濤聲陣陣,漁歌互答,我被海島所陶醉;仿佛到了天之涯、海之角,和我長期生活的喧囂的都市、紛擾的人間是那么遙遠! 想尋找什么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首先涌入腦際的竟是《長恨歌》中的兩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霍達《漁家傲》)四、用以比喻事物虛幻空靈,令人難以捉摸把握。[例]在這里,“鮮明”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聽眾聽后,就知道你講的主題是什么。而不是讓聽眾感到“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邵守義《實用演講學》)五、用以比喻與現實相距很遠的幻想、夢境等。[例]28歲的吳冠中還處在多夢年華,五彩斑斕的夢、奇譎絢麗的夢、撲朔迷離的夢,引吸著他永不回頭地向前走去。“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人的希望、人的生命力量是夢境給予的,沒有夢,人生便成了一潭等待干涸的死水。(霍達《吳冠中》)
上一篇:《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