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名句】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出處】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譯注】曾參哪是殺人者,但謠言三次傳來,這位慈母也嚇得驚慌而逃。曾參:孔子的學生。據漢代劉向《新序·雜事》載,曾參居鄭國時,有一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別人誤以為是他殺人,告知其母。他母親正在織布,不相信自己兒子會殺人,安坐不動。接著又有兩個人來告訴相同的消息,她母親終于產生懷疑,投杼下機,越墻逃走。讒(chán)言:誹謗的話。
【用法例釋】用以說明流言蜚語會混淆視聽,蠱惑人心。[例]造謠者利用這種從眾心理以假亂真,信謠者因從眾心理以假為真。李白在《答王十二雪夜獨酌有懷》中所說“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也講的是這個道理。(南言《“三人言而成虎”》)
上一篇:《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下一篇:《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