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語出唐·杜甫《偶題》。詩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騷人嗟不見,漢道盛于斯。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后賢兼舊例,歷代各清規(guī)。……”文章:指著作,寫作。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文章屬于“立言”,故不朽。寸心知:內(nèi)心自知。曹植曰:“文之佳惡,我自知之。”杜甫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著書立說是千古不朽的大事業(yè),作品寫得好與壞,自己心中是有數(shù)的。王嗣奭評析說:“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詩》,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詩三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詩》之總序也。起來二句,乃一部《杜詩》所從脫孕者。‘文章千古事’,便須有千古識力為之骨;而‘得失寸心知’,則寸心具有千古。此乃文章家秘密藏,而千古立言之標(biāo)準(zhǔn)。”(《杜臆》)清·佚名《杜詩言志》曰:“首言文章一道,原有一定之軌轍,其是非得失,乃千古具眼公同鑒別之事,非一人一己之所可自為矯誣者也。故一言而得,則千古之人咸以為得;一言而失,則千古之人咸以為失,然必自己寸心之中,其得失先自了然,去其失以歸于得,然后可以質(zhì)之千古而無歉。若使自己心中本無所知,則是其言必有失無得,尚何以對千古之人哉!”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說明對于著書立說的認識和態(tài)度。
例如
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白)與白(居易)當(dāng)然都是高手,名氣和成就都比崔顥和沈佺期大得多,但在黃鶴樓上和三峽舟中卻有自知之明。(摘自謝逸《和而不隨》)
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姑勿論讀者或聽眾的反響如何,對這部小說的得失,我終究是心中有數(shù)的。(摘自里汗《新綠林傳》的寫作及其他——致沈仁康》)
③“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最知道自己的短處,請別人指正是必要的,但還是要下決心自己改。(摘自徐立等《古人談文章寫作》)
④發(fā)表文章、出版著作,本應(yīng)歸于“三立”。歷來人們視此為斯文盛事,非嘔心瀝血,不敢立說。所謂“文章千古事”,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率爾操觚的。(摘自劉莉萍《文化垃圾是怎樣“煉成”的?》)
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字的得失既牽動人心,又涉及民利。(摘自李肇星《李肇星談官樣文章》)
上一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下一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