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禮記·學記》,說學論教類名言句子
學生每年入學,每隔一年要進行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學生點斷經書句讀的能力和是否明確自己的學習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恭敬學業,是否與同學和睦相處。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學識廣博、尊敬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研究學問的本領和識辨選擇朋友的能力。如果能達到上述的標準,這就叫小有成就。到第九年,學生在學業上已能觸類旁通,在政治上能立場堅定,矢志不渝,這就叫大有成就。這樣就能依靠他們收到教化群眾、轉移社會風俗的效果,使遠近的人都能悅服而向往之。這就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學者所以防固辭,禮者所以文鄙行也.故學以輔德,禮以文質.》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無,以就懿德.》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