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出處
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禮記·曲禮上》
譯文
所以,圣人興起時,才制定禮來教化人們,使人們有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qū)別開來。傳說中上古三皇五帝時代,人們崇尚樸素的德性,后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得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于己,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guī)范,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的規(guī)范,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是不能不學的啊!”
名句解讀
禮是人之為人的標志。禮尚往來,即通過禮物的交換來表達感情,也就是《詩經(jīng)·木瓜》里所說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禮尚往來是中國社會最古老、最普遍的交往形式。禮物作為一種符號,傳達著人情,承載著文化規(guī)則及禮物所蘊涵的人的情理聯(lián)系。在中國這樣一個禮儀之邦,人們歷來重視人情。人情就是禮節(jié)應酬和禮物饋贈,是一種社會情感。禮物交換是表達人們情感和維持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可以起到維持、發(fā)展并且強化人情的作用。禮尚往來有一些規(guī)則,如送禮要遵循社會規(guī)則,按遠近親疏來決定禮的種類和分量;受禮必回禮;回禮必以別人的禮為參照,分量絕不能少于受的禮。
經(jīng)典故事
“陪臣執(zhí)國命”的陽貨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就一心拉攏有著巨大社會聲望的孔子,用來裝潢門面。于是陽貨放出風聲,說要孔子去見他。孔子怎么會依附一個他最反感的亂臣賊子呢?況且這個人在以前還曾羞辱過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孔子十七歲那一年,季氏宴請賓客,孔子恰服母喪,就腰系麻帶,興沖沖地去赴宴。誰知遇到了陽貨。陽貨對孔子說:“季氏宴請的是士人,沒敢請你啊。”(季氏饗士,非敢食子也。)孔子因此敗興而退。孔子自幼喪父,家庭貧困,出身低微,難免有一種埋藏于心底的自卑感。陽貨做的這件事,說的這些話,對于孔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一輩子都難以忘卻。這是陽貨給青年時代的孔子心中留下的陰影。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孔子主動投靠,卻被趕出;今日陽貨一心拉攏,他卻敬而遠之了。此時陽貨憑借狡詐與權謀,已成為魯國的主宰。孔子無可奈何,只好裝聾作啞,不去見他。
詭計多端的陽貨就想了一個辦法,趁孔子不在家時,給他送去一只蒸熟的小豬。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大夫給士送禮,如果士沒有在家親自領受,就得回訪還禮。孔子是最遵守禮制的,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趁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既不失禮又不用見陽貨。
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處于非常境況中既講原則又不乏靈活性的孔子。對于陽貨這樣深惡痛絕的人,孔子仍然堅持要禮尚往來。
上一篇:《知而好問,然后成才》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福生于清儉,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靜,命生于和暢》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