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出處
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唐·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
譯文
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名句解讀
原指寧如珍貴之玉器被擊得支離破碎,而不做賤價之瓦器得以保全。后多以此喻寧可保全氣節,為正義之事而死,而不愿忍辱屈從,茍且偷生之人。
經典故事
我們有時可能會思考我們究竟是為了什么而活著。為了金錢?為了權勢?為了父母?為了國家?從不同的層面上看,我們的生活目標各不相同,但是總的來說,都是為一種氣節活著,很少有人愿意忍辱偷生,茍且過活。
史載,北朝東魏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后,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后患,他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了。做了壞事之后,心中難免有所忌憚。
一日,天有異象(日食),高洋擔心這是個不祥的預兆。于是他就詢問親信,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這個親信就隨意應付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干凈。高洋信以為真,就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高洋的殘忍行為使東魏宗室的遠房宗親萬分恐懼,就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一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采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寧愿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愿高貴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著。元景皓后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一種氣魄,是一種精神。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換上了戎裝。那時,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招募了三萬壯士,組建了一支抗元救國的義軍。有人說:“元軍人那么多,你這么點人怎么抵擋?不是虎羊相拼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后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而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渝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實現了舍生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
上一篇:《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富貴不傲物,貧窮不易行》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