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處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禮記·中庸》
譯文
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請教,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切實地實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就絕不能終止;不去請教則已,既然請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用一分力能成功,自己用百分之力;別人用十分力能成功,自己用千分之力。果真能這樣做,人即使愚鈍也會明察,人即使懦弱也會堅強。
名句解讀
“博”:廣博,廣泛。“審”:詳細,周密。“慎”:謹慎,慎重。“明”:明白,清楚;明確。“篤”:堅定。這里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地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辨,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使所學最終落到實處,做到“知行合一”。這句話總的意思是說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后要切實的實行。
經典故事
馮氏有三子陳良資、陳良叟、陳良佐,一女梅英。馮氏訓子讀書甚嚴,蓋狀元堂令其苦讀。朝廷開科選士,長子、次子先后中狀元。三兒夸下海口,以為必得頭名狀元。誰知狀元另有其人,名王拱辰,后被馮氏招為女婿。三兒陳良佐僅中探花,被馮氏痛責。陳良佐羞愧之下,發憤攻讀,再次應試,終于得中狀元,卻因接受民財又被馮氏責罰。寇準此時擔負采訪賢士之責,聞知此事,贊嘆一門四狀元,母賢子孝,奉旨加官賜賞。
上一篇:《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