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出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眾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值,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莊子·知北游》
譯文
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陽光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業已變化而生長于世間,又會變化而死離人世,活著的東西為之哀嘆,人們為之悲憫??墒侨说乃劳?,也只是解脫了自然的捆束,毀壞了自然的拘括。紛紛擾擾啊!魂魄必將消逝,于是身形也將隨之而去,這就是最終歸向根本啊!不具有形體變化而為有了形體,具有形體再變化而為消失形體,這是人們所共同了解的,絕不是體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們所共同談論的話題。體悟大道的人就不會去議論,議論的人就沒有真正體悟大道。顯明昭露地尋找不會真正有所體察,宏辭巧辯不如閉口不言。道不可能通過傳聞而得到,得到傳聞不如塞耳不聽,這就稱得上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
名句解讀
“白駒過隙”:白駒,白色的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像陽光在縫隙間飛快地越過,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光陰易逝。
人的生命太短暫,但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再長壽也是枉然。相對于宇宙洪荒,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而易逝,就如同金色的陽光穿過小小的罅隙一樣,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忽然之間,你就發現自己已經在不經意間長大,然后慢慢老去,這就是所謂的歲月不饒人。
人生在世的時間和世界萬物滄海桑田相比,不過是短短一瞬間,在還沒來得及好好體會的時候就已匆匆逝去了,或者戛然而止。所以該珍惜的要珍惜,該放棄的要放棄,不要太執著或者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自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經典故事
北宋的劉恕志潔高尚,一生勤奮好學,修養深厚,他每天都合理地安排時間做事,把時間用于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自己的修養,后終于成為一代史學家。
劉恕從小就學習儒家經書,每日記誦,樂在其中,常常廢寢忘食。八歲時,家里有客人說孔子沒有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小伙伴們有什么問題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他還告訴伙伴們,其實書中什么都有,只要多看書就都能知道。
劉恕十八歲時被舉為進士,宰相晏殊見他對《春秋》和《禮記》的問題對答如流,請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晏殊親自率官員前往聽講,人們被劉恕深厚的道德涵養和精辟的見解所折服,一時大家紛紛學起了經書。
一次,劉恕得知在亳州做官的學者宋次道家中藏書豐富,于是不遠千里跑去借閱。宋次道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友人住在家里,辦了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劉恕卻說:“您應該知道,我并不是為了享受佳肴美酒才跑到您這兒來的,請您把酒肴都撤走吧!我是慕名來借書求知的?!彼未蔚酪齽⑺∵M了藏書樓,劉恕每天在這里晝夜口誦手抄,堅持了數十天,直到把自己所需要的書本全部讀完、抄完。宋次道贊嘆地說:“您這種能吃苦的精神真令人欽佩。”劉恕笑著說:“哪有什么苦???越讀書理越明,我覺得有無盡的快樂在其中??!”
當時史書因非科舉所及,學者多不讀。唯劉恕學識淵博,深明史法,分析透徹。他對上下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司馬光修《資治通鑒》,首先推選的就是劉恕。一次,劉恕和司馬光等人游覽萬安山,見山道旁邊的古碑上寫有五代時一些將官的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他們是些什么人。劉恕一一講出他們的事跡始末。回來后大家查看史書,果然像劉恕所說的那樣,一點不差。
劉恕為人厚道,為官清正,凡事敢“是曰是,非曰非”。他還提倡堯舜之道,實行仁政,做事講求合民心、順民意,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每日除安排僅夠睡眠的時間外,其余時間都用于讀書和做有意義的事情。無論身處任何環境,他每天堅持讀書,且數十年如一日。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有“二十失”“十八蔽”,及時反省自己并改過,他這種“自攻其短,不舍秋毫”的坦蕩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上一篇:《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