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門右族①未有不以作興斯文②為急務。
【譯注】
①明門右族:有聲望的豪門,有聲望的世族之家。②斯:此。文:禮樂制度。斯文:文人或文化。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徽州有聲望的豪門、世族之家沒有不把斯文當做當務之急的事情來做的。
輯自周紹泉、趙亞光:《竇山公家議校注》。
【感悟】
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述而》)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孔子以傳承禮樂制度為己任。我們雖然不能與圣人相比,但是也要學習禮樂制度,學習文化,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從社會原因來看,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徽人有著牢固的宗族制度和強烈的地域觀念,徽州宗族為繁榮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宗族統治力的強大是公認的,它的統治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徽州衡量一個宗族的地位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該宗族所產生的各種人才的數量,尤其是進士人數。所謂“世之稱望族者,累印綬若濟濟然,仕籍遞登也,經明修性彬彬然”(祁門《倪氏族譜·序1》卷終《燮堂公傳》),因而,有聲望的豪門、世族之家都把斯文當做很重要的事情來做。
【故事鏈接】
徽商“四元寶”
《揚州畫肪錄》載:“黃氏本徽州歙縣潭渡人,寓居揚州,兄弟四人,以鹽莢起家,俗有‘四元寶’之稱。”這“四元寶”便是黃晟、黃履暹、黃履靈、黃履昂四兄弟。
黃晟,字東曙,號曉蜂。家有“易園”,刻有《太平廣記》、《三才圖會)諸書。
黃履暹,字仲升,號星宇。曾延請名醫葉天士到家中,與王晉之、楊天池、黃瑞云諸人探研醫學,開“青芝堂”藥鋪,刻《圣濟錄》,又為葉天士刻《葉氏指南》。揚州著名勝地“四橋煙雨”、“水云勝概”便是他的別墅。
黃履靈,字昆華。他將北京的官邸捐作歙縣會館,又在歙縣梅渡、草墟購田,用以救濟族中窮人。
黃履昂,字中荷。家有“別園”,曾出資將揚州木質虹橋改建為石橋。
【延伸閱讀】
徽商的經營手段
徽商的經營手段同“以儒道經營”的理念緊密結合。如講究貨真價實,取信消費者,多多售出自己的商品。薄利促進多銷,利潤自然滾滾而來。在店堂的布置上,講究儒雅之氣,給顧客一個美好的消費環境。如屯溪程德馨醬園,金字牌匾懸于門樓之上,吳縣書法家汪臚甲寫的兩塊青龍牌“梅葛遺制”、“濃泛藥香”立于店堂兩側,貨架上配上梅、蘭、竹、菊字畫,并在瓷都景德鎮定制統一繪有人物的乳白瓷缸,盛放醬菜,整個店堂顯得雅致美觀。
信息就是金錢,這是現代的概念。但早在四百年前,徽商就已經懂得了其中道理。萬歷《休寧縣志》記載徽商“視時豐歉以計屈伸”,指的就是抓市場信息。明代歙商阮弼從事染色紙的經營,見消費者喜歡彩色紙,于是自己開染坊,把彩色紙的生意做到全國各地,獲得高額利潤。明末的圖書市場崇尚叢書,市民愛讀戲曲小說和插圖的書籍。于是徽州書商便大量刊刻叢書、戲曲小說和在書籍中大量刊刻插圖,增加讀者閱讀興趣與理解,引誘讀者購買。明末的刻書出版業,由于徽商掌握了市場信息,最終導致徽版圖書壓倒了杭州、蘇州、金陵等出版業較為發達地區的書籍,在全國書籍市場上執出版業牛耳。
徽商還十分注意商品的宣傳推銷。明萬歷十七年(1581年)至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墨商方于魯刻《墨譜》、程大約刻《墨苑》、潘氏如韋館刻《潘氏墨譜》、方瑞生刻《墨海》等。到了清代,又有曹素功的《墨林》、汪近圣的《墨藪》。他們在自己所刻的書中,不僅以文圖并茂的形式介紹自己的產品,同時還收錄了大量的名人題贊,擴大產品影響,打開銷路。
上一篇:《為學當修身養性,藝術為次》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待同夥尤加意,月餼從厚,有過失不驟加面斥,從容勸導之,故同夥皆感激而樂為之用擇正人與訂交,相對無疾言遽色,和藹近人,故人亦敬愛之,而爭忤之隙不開其持躬處世,蓋有士君子之風焉》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