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學當修身養(yǎng)性,藝術(shù)為次。
【譯注】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學問應當修身養(yǎng)性,藝術(shù)要放在次要的位置。
輯自民國《黟縣四志》卷14,《雜志·文錄·余光徽傳》。
【感悟】
這句話強調(diào)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
【故事鏈接】
書信教子的典型——汪青城
在這眾多利用書信教子的明清徽商中,休寧商人汪青城堪為典型。據(jù)其子汪由敦的記述:“當不孝等幼時,府君多客游日,比府君里居,不孝等又多遠游。”(清汪由敦《松泉集》卷19,《府君行述》)在這種父子總是長期不能謀面的客觀條件限制下,書信成為汪青城遠距離教子最主要的手段。他終身都與兒子保持密切的信件聯(lián)系,以此向兒子傳授為學、做人之道。在汪青城的靈活運用和長期堅持下,尺牘傳教的方式在其家庭教育中發(fā)揮了極其顯著的成效,其子汪由敦不僅長于學問,而且謙謹做人,成為封建社會受人稱道的好官。汪青城借助書信克服阻礙,實行了其教子目標。
【延伸閱讀】
以身作則
明清徽商一般都教子有方,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在家教過程中,他們“正身率下”,為子弟樹立良好的榜樣。對于身教的重要作用,汪青城有深刻的體會,認為“居鄉(xiāng)當令后進有所則效”,為此,他“生平律己甚嚴”,通過修身培養(yǎng)高尚道德情操。青城追求完美品格,以禮義自律,“言動悉合矩度”,一言一行都符合規(guī)矩、法度。他謹守孝悌之道,一到父母的諱辰,“雖客地必素服齋居竟日,歲時薦享拜墓,雖老未嘗不躬親也”。雖然在外地也會整日穿素服吃齋飯蝸居在家,即使是在年老的時候過節(jié)也必定親自祭拜祖墳。“少嘗依于外祖魯戴公,舅祖業(yè)中落歸故里,而外祖魯留葬西湖。”他“歲往展墓瞻拜踟躕,及家居時,或不孝等過錢塘,必命往省視”,對外祖父也是如此孝順。外祖父在世時,時常探望;去世后,時常祭拜。“事兩世父友愛篤至,伯父長府君九年,白首相對怡怡無間,仲父母先卒,府君新相地營葬,撫兄妹有恩”。他躬行仁義之德,“性樂易坦白,不設城府,而臨事一斷以義”;“御童仆嚴而有恩,因事教督,俾有所成就。即謝去,無不感激流涕者”。他善交端正名士,“與人交,謙和誠摯,有謀必為之盡,遇故人子意尤厚,所與游者多當代名公巨人。在毗陵時,若許侍御、青嶼周侍郎、蓉湖陳舍人、椒峰胡山人、芋莊邵上舍子湘及方外湘雨禪師輩,數(shù)往還唱和,后與王吏部林、秦孝廉龍光尤為莫逆”。青城對封建禮義道德的嚴格遵循,為其子提供了具體而又真切的道德修養(yǎng)標準,這自然有助于兒子形成與其相似的品德。
上一篇:《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難好作人》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明門右族未有不以作興斯文為急務》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