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待同夥尤加意,月餼①從厚,有過失不驟加面斥,從容勸導之,故同夥皆感激而樂為之用。擇正人與訂交,相對無疾言遽色②,和藹近人,故人亦敬愛之,而爭忤之隙不開。其持躬處世,蓋有士君子之風焉。
【譯注】
①餼(xì):古代祭祀或饋贈用的活牲畜;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贈送食物。②疾言遽色(jíyánjùsè):言語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對人發怒時說話的神情。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待同伙更加有意氣,每月都贈送很多東西,同伙有了過失也不驟然當面進行訓斥,而是慢慢地進行勸導,因此同伙都很感激他,樂意為他所用。選擇正直的人,與之進行交往,相處的時候言語神色也不粗暴急躁,和藹、平易近人,因此人人都敬愛他,互相沒有爭論嫌隙。他處世的方法大概有士人、君子的風范。
輯自《詹氏宗譜》卷首二。
【感悟】
“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涵養久,則喜怒哀樂發自中節。”第一個涵養指能控制情緒的功夫、修養。第二個涵養指通過修身養性而使自己具有涵養。中節指謂守節秉義,中正不變,符合“中庸”的意旨。這句話的意思是:“心平氣和這四個字,只有有涵養的人才能夠做到。只有常久修身養性,才能使自己的喜怒哀樂發作出來后符合中庸。”有涵養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經過日積月累的修身養性才能使自己成為有涵養的人。因而,無論何時何地每個人都要注意修身養性。
【故事鏈接】
平易近人的來歷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民”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延伸閱讀】
徽商講究商德
徽商是一支賈儒結合型的商幫,“雖為賈者,咸近士風”,因此比較更講究商德修養。一般說來,可以用“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這十二個字來概括徽商的商德。徽商講究商德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貨真”。做買賣,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這是對消費者極不負責的奸商行為。徽商堅決反對這樣做。《太函集》中說:汪處士出門做生意,與子弟約法三章,“毋以苦雜良”,即不要搞商業摻假這一套。《大泌山房集》載:明歙西富源人胡仁之,在江西南豐經商的時候正好遇到饑荒,一斗米要賣千錢,同伙人請他摻雜,他堅持不同意。
二是“價實”。歷代都把“口不二價”視為經商者之美德。根據《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記載,歙商許文才“貿遷貨居,市不二價”。根據《婺源縣志》載,商人黃龍孫“貿易無二價,不求贏;余,取給朝夕而已”。
三是“量足”。市場計量,缺尺少寸,克扣斤兩,是要受到廣大消費者譴責的。徽商深知這一點,自覺地以量足為美德。《休寧率東程氏家譜》載:明代休寧商人程瑩,游賈他鄉,“出納平準之宜……不舞智以籠人,不專利以取怨”。《豐南志》中亦載:明歙人吳一新業鹺浙中,“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許文穆公集》載:明歙人許文穆(即許國)“嘗與他賈市米,歲計倍贏,公竟謝去”。有人問他為什么要謝去,許國說:“夫出入不同量,以是為利,雖什百非我愿也。”
四是“守信”。講究信用,即遵守諾言,實踐成約,以取得顧客的信任。徽商就是這樣做的。歙商吳南坡說:“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于而飾價為期。”《醉醒石》第四回中講到:徽州婺源縣木商程翁,“做人樸實,與人說話,應允不移。如與人相約巳刻,決不到午刻。應人一百兩,決不九十九兩”。
上一篇:《明門右族未有不以作興斯文為急務》原文解讀|譯文|感想
下一篇:《凡六經傳注,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原文解讀|譯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