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勵志》原文與賞析
我國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由于文化傳統的重合不重分,我們先人從不把學問分割得支離破碎,而是講究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五經》的教育思想就體現了這一點,在它提倡的傳統“六藝”之學中,尤其注重磨煉人們的品行,體現了為學與勵志的有機統一。
《易經》教育思想比較豐富,如“蒙”卦中的“童蒙求我”,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主動地學習,把教育看作學生自身的需要;而“包蒙吉”則是強調有教無類,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更是要求君子猶如上天般剛健有力,奮斗不止,可謂擲地有聲,令人振奮。《尚書》提醒人們“學于古訓乃有獲”,要求人們學習古訓,務必時時努力,才有收獲,進而告誡人們不要“玩人喪德,玩物喪志”。《詩經》借周成王之口,要求人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即日日都要有所成就、月月都應有所奉行,學習才能不斷積累,進入大清明的境界。《禮記》的教育思想,如“學然后知不足”、“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以及“玉不琢,不成器”、“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等等至今對我們仍有所啟發。《左傳》中告訴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的道理,正如魯國大夫閔子馬所說,“夫學,殖也”,學習就要像種莊稼一樣,日積月累,不可荒廢。
《五經》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尤其是它的“素質教育”理念,對我們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上一篇:《幼學瓊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養生保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