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時無怠》原文與賞析
(李斯)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史記·李斯列傳》)
【注釋】荀卿:即荀子(前298-前238),名況,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度:估量。楚王:指楚考烈王,頃襄王之子,前262—前238年在位。六國:指齊、楚、燕、韓、趙、魏。得時無怠:遇到時機就要迅速抓住。萬乘:萬輛兵車,這里指萬乘之國與萬乘之君。爭:爭雄,爭強。布衣:平民,這里指游士。馳騖(wù):奔走。非世:非議世事。秦王:指秦始皇。
【譯文】李斯跟隨荀子學習帝王治理天下的學問。學成之后,李斯估計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這時六國的國勢都已衰弱,也沒有為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于是就想西行到秦國去。臨行之前,李斯向荀子告辭說:“我聽說如果一個人遇到機會,千萬不可松懈錯過。如今各諸侯國都爭取時機,游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并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奔走四方和游說之士施展抱負的好時機。地位卑賤,而不想著去求取功名富貴,這就好比禽和鹿這類非肉食性動物看到肉卻不吃從而枉為禽獸,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于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貧窮。長期處于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要憤世嫉俗、輕視功名利祿,標榜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士人的真情實意。所以現在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說秦王了。”
【評說】這次西行入秦是李斯命運中的重要轉折點。他能夠準確把握時局,又能夠及時抓住機遇,敢于應對挑戰,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深刻洞察力和非凡氣度。但是,李斯的人生目標過于功利,對人的存在意義理解得過于褊狹,預示著他最終將不免被命運所捉弄。李斯期待功成名就的急切心理和露骨言辭,也從反面警醒今天的我們應當理智清醒地對待所謂的成功或成就。
上一篇:《得忍且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得而勿有,居而勿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