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不陶鑄,難成令器
原典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譯釋
小孩是大人的雛形,學者是官員的雛形。假如在初起階段學習不多,磨煉不夠,將來踏入社會,很難成為一個能干大事的人。
解讀
注重早期的磨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古今名人,他們大都天資聰穎,志向遠大,刻苦勤學;或是年幼愚訥,勤學苦練,仍能有所成就。我們應當關注早年的學習鍛煉,這是一生的鋪墊。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后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樣;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而變成無用之人。
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卻擅長作詩,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仲永神童的名聲越來越響,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還可以受人禮遇,就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王安石隨父回鄉時,見到已經十幾歲的方仲永,叫他作詩,寫出來的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比了。后來又過了幾年,王安石再打聽仲永的情況,聽人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好,沒有受到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連成為普通人都不行吧?”
有些人,小時候看著很聰明,長大卻變得愚笨了,這是多么的可悲。這樣的“慘劇”還有很多。如魯迅眼中的閏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年少心性不定,外界的環境,足以塑造或毀滅一個人,我們要引以為戒。
一個濟世的人才,在于從小的教育。要知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在年輕時學習文化知識和修身立世的品德,是受用一生的財富。
人生智慧
學習要趁早,不斷地學習知識武裝自己。遵循“幼兒學,壯而行”的規律,而如果等到“壯而學”,那么何時“行”呢?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趁早去做。如果悟道晚的話,那就立刻去做。懂得道理也能“大器晚成”。
上一篇:常聞逆耳言,常懷拂心事
下一篇:志從淡泊來,節在肥甘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