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守一時寂寞,毋取萬古蒼涼
原典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譯釋
一個能夠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阿諛奉承的人,卻會有永遠的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的是死后的千古名譽、子孫后代的安定,所以寧可堅守道德準則、忍受一時的寂寞,也絕不會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
解讀
不負自己的真心
這里說的“寂寞”指的是一種不得志、郁郁寡歡的孤寂之心。一種“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瀟灑心態,盡管一時失意寂寞,也不會無良違心地出賣靈魂。
我們看歷史,評價前人。一個人為了一時榮華富貴,阿諛奉承,或是屈服于強權,違背道德準則,即便當時風光無限,也會受后人厭棄。《菜根譚》告訴我們,這樣只考慮自身舒服的人不是真正的聰明人。真正的達人看到的永遠是事情的本質,事物真正具有的內涵。他們不光想著當前,更主要還會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或者可以說成對后世的影響。這樣的人,是我們后世心中正能量的楷模,是我們社會道德的標桿。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在誘惑與痛苦面前我們都會選擇讓身體更舒適的狀態,但底線是君子心中的“道德”。君子就要有“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執著的高尚追求。
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是司馬相如之后西漢又一著名的辭賦家,年余四十,游學京師,以《羽獵賦》合成帝旨意,任黃門給事,與王莽、劉歆并立。揚雄一直淡泊自守,不趨炎附勢。有人嘲笑他不懂官場,不去取悅人主,才會在清苦地著《太玄》。揚雄聞言,自作《解嘲》反擊這些低俗言論:“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從此揚雄愈加謹慎小心,清廉淡泊。王莽奪漢后,不少人對王莽歌功頌德,揚雄不為所動。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表現高尚道德情懷的文章《陋室銘》中,所說的“西蜀子云亭”就是說的揚雄,德彰千古。
學問就像是身體,德行就是心。身體生得再美,有一顆烏黑的心,也難讓人喜愛。
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它是人人所應恪守的行為準則。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才輩出,卻大浪淘沙。真正有骨氣的人才能名垂千古。魯迅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卻還活著。”
人生智慧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心”。生命是精神在肉體上的剎那表現形式,人生短暫,精神永生,寧守寂寞,毋取蒼涼。
上一篇:寧為小人所毀,勿為君子所容
下一篇:富貴之家宜寬厚,聰明之人宜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