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小人所毀,勿為君子所容
原典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譯釋
寧可被小人所妒忌和詆毀,也不要被小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寧可遭受君子的責備,也不要被君子的胸懷所包容。
解讀
遠小人,近君子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說的是商紂王執政時期,紂王荒淫無度,寵幸妲己,不聽群臣的進諫。他的叔父兄弟便跑去勸說他,可他仍是不聽。他的兄弟微子意識到國家即將滅亡,就離開了他。他的叔父比干前去進諫,他卻說道:“人們都說圣賢的心臟有七個心房?”于是就將比干的心臟挖出來,看看是否有七個心房。而他的另一個叔父箕子,看到這種情況后,就假裝瘋癲,裝扮成奴隸,可還是沒有躲過他的迫害,最后被囚禁了起來。
孔子聽到這個故事后,就說微子、箕子、比干是殷商的三位仁者。在這三人中,孔子推崇微子,他認為微子“遠小人”的行為是十分正確的。
諸葛亮的《出師表》曾有言:“親君子,遠小人,此前漢所以興盛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衰亡也。”然而,諸葛孔明并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遠小人而親君子,這一點《菜根譚》給了我們解答:“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我們寧可被小人妒忌詆毀,也不能被小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知道,小人之為,皆有所圖謀,被小人惦記,我們尚可處處留意,小心防范,假若被其花言巧語所迷惑,則很容易放松警惕,而陷入局中,被他們所擺布。
而親君子則要注意,寧可被德高望重、德才兼備的人責罵,也不要被他們所容忍。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我們都有父母,父母沒有不希望子女不成器的,我們有錯,他們會責罵我們,因為他們相信我們會改好。在君子這里也是一樣,在他們眼里,如果我們還有上升的空間,他們就會很關心,我們做錯了,他們會很嚴厲地加以批評,希望我們能夠改正,從而做得更好,此謂“孺子可教也”。可是如果我們不求上進,他們看不到希望,認為無論怎么努力也不會有絲毫改進,他們就會包容我們,我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指點,這正是“朽木不可雕也”。
其實,真正的強者會把一切負面情況當成自己前行的動力。被小人所忌毀,就如同與對手的博弈,我們要時刻防范,處處留意,避免自己陷入不利處境。成功人士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的對手,是他們讓自己變得強大,變得勇敢,變得更加堅定立場。
眾所周知,王安石與蘇軾是北宋官場上的一對政敵,而且著名的“烏臺詩案”,陷害蘇軾的主要人物都是王安石的屬下,由此很多人就會認為王安石是幕后主使。其實不然,“烏臺詩案”發生時,王安石已經辭官在家,他非但沒有陷害蘇軾,還上書為蘇軾主持公道。王安石與蘇軾既是政敵也是朋友,他們這種于公不于私的君子之交,是值得后人學習的。二人都可稱得上是君子。王安石在實行變法的過程中,有蘇軾這樣的反對派,也有那些深諳鉆營之道的小人。王安石深知蘇軾的君子之風,卻難以察覺像呂惠卿那樣的小人行徑。
呂惠卿在王安石推行變法的過程中,通過各種諂媚的手段,討好王安石,獲得了王安石的信任,后經王安石舉薦出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司馬光曾多次勸說王安石,不要相信呂惠卿,以免將來留下禍患。這樣的勸誡并沒有使王安石醒悟,反而替呂惠卿說好話。而事實上,呂惠卿的狐貍尾巴不久就露了出來,他在升任為副宰相之后,就想辦法排擠王安石,甚至是上書詆毀王安石,最終王安石被貶出走。直到真相大白,王安石才想起了司馬光的勸告,后悔不迭。
由此可見,小人的花言巧語、“糖衣炮彈”簡直是防不勝防,就連王安石、蘇軾這樣的人都難以避免,更何況我們呢?所以說,我們寧可被他們記恨,也不能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蒙騙。
所以說,我們要明白,小人的忌毀,就如同正面的敵人,只會讓我們愈戰愈勇,越來越強大;而小人的諂媚,則是隱藏的殺手,讓我們防不勝防。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辨別真假,學會察言觀色,不要被小人鉆空子。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用“君子”來形容一個人了,但君子所應具備的品質是亙古不變的。當我們遇到具備這種品質的人時,應該真誠對待,對于對方的建議也要虛心地接受,只有這樣,才能相互扶持,共同進步,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人生智慧
人總是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些話是誰說的。父母、朋友說壞話,是愛你的表現;小人、對手說的好話,卻能夠讓你疏于防范,是害了你。
上一篇:學貴有恒,道在悟真
下一篇:寧守一時寂寞,毋取萬古蒼涼